《台灣關係法》(TRA)立法迄今45年,紐約艾德菲大學學者王維正表示,TRA應該「更新」,納入因應中共灰色地帶戰略的作為。

據中央社報道,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席格爾亞洲研究中心(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7日舉辦《台灣關係法》45周年研討會,艾德菲大學(Adelphi University)文理學院院長王維正、政治學者郭泓均及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何瑞恩(Ryan Hass)與會,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開場致詞。

「TRA對台灣的最大貢獻在於安全面向。」王維正表示,許多學者爭論TRA是否真能取代《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也有觀點認為,TRA比《共同防禦條約》弱。不過,美國總統拜登曾在2021年受訪時說,美國對北約創立條約第5條做出神聖承諾,「若任何人侵略或對我們北約盟友採取行動,美方會作出回應,對日本、南韓和台灣也一樣。」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由台灣與美國在華府於1954年12月3日簽訂,全文共10條,在反共前提下,美國向台灣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但範圍僅限於台灣、澎湖,不包括金門、馬祖及其它外島,避免捲入國共軍事衝突。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軍事為基礎,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等合作,在軍事上以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最為外界熟知。條約簽訂後,駐台美軍人數大幅增加,台美軍事合作有了法源,不僅確保台灣安全,也奠定了經濟發展基礎。

1979年1月1日台美斷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隨之終止,台灣的軍事防衛改由美國國會通過的TRA規範。

王維正表示,TRA並不能保證美國在台灣受到攻擊時出手保衛台灣。但拜登已經四度表態,如果台灣受到無端、挑釁的攻擊,美國將保衛台灣。拜登幕僚雖然隨後重申了美國一貫的對台立場,但就拜登表態的次數來看,「我認為他(拜登)可能已經說出他的想法。」

王維正也表示,近期台灣最大的挑戰是中共越來越頻繁地使用灰色地帶衝突策略,這些行動不一定具有軍事性質,有時卻與軍演之間的界線模糊。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關係法》落實及詮釋雖然成功,但仍需要更新(needs an update),納入未受到關注的領域,例如因應灰色地帶策略的做法。

除了《台灣關係法》本身,近2個小時的研討會也談到對中共武力攻台的因應。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政治學者郭泓均(Raymond Kuo)拋出數個台灣遭到入侵後的情境,例如社會韌性能撐多久、台灣應如何處理關鍵基礎設施及維持能源供應無虞。

他說,台灣高度依賴液化天然氣,而液化天然氣具有腐蝕性,最多只能保存兩周左右。如果先儲存,「這難道不會成為中共先發制人的目標物嗎?」

郭泓均也說,如果中共見到台灣囤積物資,是否會思考提前攻台以免日後難度升高?

布魯金斯研究院中國中心主任何瑞恩則表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辦公室內沒有所謂的「攻台期程」,北京有沒有動作,要看當時的環境條件。

他說,戰爭是風險最高、成本最鉅的選項,目前應將焦點置於北京希望使用甚麼工具以最低的成本和風險實現目標,台灣每天面臨的網攻及灰色地帶活動就是中共當前的手法之一,美國國安圈越在這樣的實際問題上投入心思,越有利於維繫台海穩定。#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