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

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功臣十一人的圖像。(《漢書》載:「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這十一人當中,霍光列位第一,為了表示尊重,獨不寫出其全名,只尊稱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其次為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他們被統稱為「麒麟閣十一功臣」,「麒麟閣」簡稱「麟閣」,也稱為「麟台」。

「圖像麒麟」乃是中國圖畫功臣制度的起始。後世往往將「麒麟閣十一功臣」與「雲台二十八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相提並論。

「雲台二十八將」是指漢光武帝劉秀在建立東漢的過程中(約公元22-37年),非宗室外戚的、戰功卓著的28位將領。

永平三年(公元60年),漢明帝追念前世功臣,在南宮雲台閣命人畫了二十八將領的像,後又加入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四人,合三十二將。

唐代書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所著《歷代名畫記》的首篇〈敘畫之源流〉中寫道:「以忠以孝,盡在於雲台;有烈有勛,皆登於麟閣。」其中「雲台」和「麟閣」指的就是兩漢所繪功臣畫像。

康熙年間劉源繪製的《淩煙閣功臣圖》之魏徵。(公有領域)
康熙年間劉源繪製的《淩煙閣功臣圖》之魏徵。(公有領域)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畫像比例皆按真人大小,均面北而立,唐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合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據《新唐書》記載,唐朝不同時期共有三百多功臣的畫像進入凌煙閣,時間跨度達二百多年。此外,除了軍功大臣以外,唐太宗也曾為十八位學士畫像。

南宋時,宋理宗在寶慶二年(1226年)命畫師為宋朝二十四位著名功臣畫像,並把繪像供奉在「昭勛閣」,此乃「昭勛閣二十四功臣」。

時至清朝,朝廷多次派兵平定邊疆叛亂,並為功績突出的名臣和將領繪像,將畫作懸掛於中南海紫光閣中。這些立軸式畫像的上方為題贊,下方繪像。

乾隆一朝共舉辦了四次功臣畫像活動,共計二百八十幅。乾隆還為其中一些將領親筆題贊。

從麒麟閣到紫光閣,歷代功臣畫像濃縮了沙場風雲、宮廷氣象,體現了不同朝代的君臣和睦關係。一幅幅圖文兼具的畫像也為研究古代歷史提供了實在的形象和色彩依據。

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曾寫下「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那一份豪邁心志輝映著古戰場的英雄情懷和不滅功勳。

清廷多次派兵平定邊疆叛亂,並為功績突出的名臣和將領繪像,將畫作懸掛於紫禁城紫光閣中。清善本書籍,紫光閣凱宴將士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廷多次派兵平定邊疆叛亂,並為功績突出的名臣和將領繪像,將畫作懸掛於紫禁城紫光閣中。清善本書籍,紫光閣凱宴將士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