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數家大型製造商正考慮在海外設立第二總部,以確保在中共武力進攻台灣時能繼續營運。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在大多數情況下,台灣大型製造商在海外設立第二總部的計劃仍是初步的,但凸顯出全球為確保供應鏈安全所做的努力正在迫使重要的公司尤其是台灣關鍵科技產品製造商做出顯著改變。

台灣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 合夥人兼家族理財室業務主管郭士華 (Rauniei Kuo) 說:「我們有一些客戶正在考慮或計劃設立第二總部。這些從事製造業的集團,目前正在東南亞尋找第二總部的地點,以便在台灣發生緊急情況時,他們在海外有一個可以立即啟動的替代指揮系統。」

幾十年來,台灣製造商一直是全球電子設備及其零部件供應鏈的中堅力量,包括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服務器和電訊網絡設備。他們還將業務逐漸擴大到工業自動化、醫療設備和電動汽車市場。

據多位參與討論的人士透露,正在探索海外第二總部方案的公司包括光寶科技 (Lite-On)和佳世達(Qisda),這些公司為消費、電訊、汽車和醫療應用製造電子元件和設備。

雖然台灣專家認為中共在短期內不可能對台灣發動攻擊,但來自中共當局的壓力和軍事恐嚇不斷增加,已迫使許多外國公司和台灣企業的客戶啟動了應急計劃。

受中國大陸成本上升、中美貿易戰和客戶要求從中國 「去風險 」等因素的影響,蘋果供應商富士康(Foxconn) 與和碩(Pegatron)等集團正在向東南亞、印度、墨西哥、美國和歐洲擴張,而不再像以往那樣將產能集中在中國。

台灣一家全球諮詢公司的高級主管透露,許多公司都很關注生產地域的分散化,如建立應急機構等都將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他說:「但在最大的集團中,關於後備總部的討論已經從高層開始了。」

這位高管說,他正在敦促客戶至少在第二個地點複製某些總部職能。「你們必須問問自己,如果一場衝突迫使我們在台灣停止營運六個月或一年,我們還能生存嗎?在那裏你不需要投資者關係,但如果沒有財務、工資和應收帳款,你就無法生存。」

一家公司的財務總監說,他的集團正在考慮在新加坡設立第二個總部,因為該集團正在兩個東南亞國家擴大生產。

其他參與討論的相關人士說,新加坡、日本、瑞士或荷蘭都是建立第二總部的選擇,他們排除了美國。他們說,雖然美國是台灣科技公司的主要市場,但出於稅收原因,美國不適合作為第二總部所在地。

為半導體工廠提供化學品和零部件的拓高公司(Topco)聯席行政總裁查理斯‧李(Charles Lee)告訴《金融時報》,該公司已制定了一項十年計劃,將在不同地區設立更多部門,並招聘和培訓中層管理人員在不同國家輪流任職。他說:「這些中層管理人員十年後將成為高級管理人員。」

但也有許多公司在這方面仍然進展緩慢。

工業電腦大廠研華公司的共同創始人何春盛(Chaney Ho)說,2022年8月,中共在台灣周邊舉行軍事演習,以回應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對台北的訪問,此事引發了有關第二總部的討論。但何春盛認為,並不急需第二總部。他說:「通過虛擬方式,你幾乎可以完成所有這些工作。」#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