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的歐美人渴了喝甚麼?歐洲人不懂得把水燒開了殺菌,那時候喝涼水沒現在衛生,說不定就拉肚子。他們發現喝葡萄酒不會得腸胃病,就用葡萄酒來解渴。在古希臘,人們會用海水稀釋葡萄酒。古希臘人講究理性,所以喝葡萄酒不摻海水稀釋,還會被視為野蠻行徑,因為老喝葡萄酒容易酒後失態。大麥酒、蜂蜜酒或者蘋果酒都是飲品的選項。直到一百多年前,歐美人還是喜歡喝各種各樣的酒來解渴。

1880年代,美國出現了不含酒精的「軟飲品」,就是把二氧化碳加到水裏面,做成蘇打水,也叫碳酸飲品。那時候,藥店的蘇打水生意變得越來越好。大家越來越喜歡到藥店裏,而不是酒吧裏,買一杯蘇打水,和朋友聊天。

亞特蘭大的一個藥店裏的藥劑師彭伯頓(John Pemberton)曾經參加過美國內戰。戰爭結束,他回到家鄉,亞特蘭大是南方,這個城市被北方的謝爾曼將軍燒光了,人們不僅生活困難,精神上也很困苦。

1885年,彭伯頓發明了一種他稱為彭伯頓法國葡萄酒古柯的飲品(Pemberton’s French Wine Coca),很符合當時人們的需要。這就是可口可樂的前身。

可口可樂裏面的coca是古柯鹼,cola是提煉咖啡因的可樂果。那時候這種飲品裏面含有酒精和古柯鹼,也就是毒品可卡因的成份。這個飲品在藥店裏是按照藥品出售的,說可口可樂可以治癒許多疾病,包括嗎啡成癮、消化不良、神經衰弱和頭痛。那裏面有古柯鹼,當然會對其它嗎啡類藥品有替代作用。但是彭伯頓沒靠可口可樂發財,他將一部份股權賣給了凱德勒(Asa G. Candler),然後就去世了。

這個凱德勒就是大家說的「可口可樂之父」,他開始在火車站,城鎮廣場的告示牌上做廣告。

1894年3月12日,瓶裝可口可樂開始銷售,影響這個世界。

1894年3月12日,瓶裝可口可樂開始銷售。圖為美國1940年密西西比州納奇茲富蘭克林街上掛著可口可樂的廣告看板。(R. Gates/Archive Photos / Getty Images)
1894年3月12日,瓶裝可口可樂開始銷售。圖為美國1940年密西西比州納奇茲富蘭克林街上掛著可口可樂的廣告看板。(R. Gates/Archive Photos / Getty Images)

美國兩大黨 喝甚麼飲品

可口可樂的配方,據說全世界只有三個人知道。這是可口可樂最大的秘密。配方被鎖存在格魯吉亞信託公司的地下保險庫裏。公司根據配方做出原漿,運到各個裝瓶廠加上水、砂糖、香料、二氧化碳等,就成了我們喝的可口可樂了。

可口可樂不但影響了美國人的生活,還塑造了美國文化。最早的聖誕老人形象,穿的袍子有綠有藍。但是可口可樂公司每年都會在聖誕節期間,推出紅袍子聖誕老人的系列廣告。慢慢的在人們心中,紅袍子就成了聖誕老人的制服了。

喝甚麼飲品,在美國的兩黨選舉大會上都有講究,在這裏還得提一下可口可樂的老對手百事可樂。這兩家公司一百多年來從美國打到海外,難解難分。

美國前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曾是可口可樂的支持者,但後來可口可樂公司拒絕了他的求職,他憤而成了百事可樂的律師,後來百事可樂成為共和黨及親共和黨人士的指定無酒精飲品,而民主黨或親民主黨人士則選用可口可樂為其主要無酒精飲品。

二戰期間,可口可樂響應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將軍的號召,保證每個軍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以5美分的價格得到一瓶可口可樂,可口可樂的裝瓶工廠,隨著美國軍隊推向全世界。

可口可樂的文化象徵

1925年,上海出現了一種叫做「蝌蝌啃蠟」的飲品,它就是可口可樂最早的中文譯名。上海人一喝,哎呀,這甚麼味啊?一股子怪味,真的有點像啃蠟。就因為這個奇葩的名字,剛到中國的可口可樂銷量不好。後來是旅居英國的著名畫家、詩人蔣彞,在徵名活動中,用「可口可樂」四個字乾脆利索地擊敗了所有對手,從此,可口可樂在中國打開了銷路。

1949年,在「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這大秧歌的喧囂中,美國大使館悄悄地撤出了中國大陸,可口可樂公司也撤出中國。可口可樂一度被視為資本主義腐朽墮落和國際霸權的文化象徵。作家茅盾在《人民日報》撰文「剝落『蒙面強盜』的面具」,乾脆把可口可樂視為美帝國主義這個蒙面強盜的面具,「腐蝕被侵略民族的青年們的意志」。

對蘇聯人民來說,1992年以前,如果想在蘇聯喝到一瓶可口可樂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很明顯,可口可樂是美帝國主義的糖衣炮彈,不光會腐壞你的牙齒,還會腐壞你的心靈。

蘇聯朱可夫(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元帥在攻克柏林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跟美國人打交道。紅軍司令部經常可以收到美國人的一箱箱的可口可樂,朱可夫就發明了一種喝法,伏特加裏面放可樂喝上癮了。後來蘇聯喝不著可樂了,這朱可夫非常焦慮。1946年,他走了一個大後門,請二戰盟軍司令艾森豪威爾給他弄一些可口可樂。但是那個時候是史太林時代,就算朱可夫是打敗希特拉的蘇聯英雄,也不敢整天拿著可口可樂那個曲線玲瓏的玻璃瓶招搖過市呀,變成朱可夫可樂了,怎麼辦呢?

艾森豪威爾跟比利時可口可樂分裝廠商量後,結果生產了一批白色可樂,就有點兒像中國大陸九十年代的白包的紅塔山、八一茅台這種專門給高級幹部的特供商品一樣,美國人生產一種無色的可口可樂,打上紅色五角星,然後運給朱可夫。朱可夫後來在克里姆林宮政治鬥爭中失去了地位,我們也沒有資料能夠證實,這種「美帝國主義」的白色可樂是否伴隨了這位戰爭英雄無奈的餘生。

朱可夫去世後兩年,美國的百事可樂進入蘇聯,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手拿百事可樂,跟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尼克遜討論究竟是社會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對於美國人來說,僅僅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之間的一個市場營銷競爭,誰先進入蘇聯市場。但是對於共產國家的人民來說,一瓶飲品卻跟賣國賣黨掛了勾。

在中國 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誰贏?

1978年歲末,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方面達成協議,向中國主要城市用貿易補償方式提供裝瓶設備。圖為2001年3月,北京街頭的可口可樂廣告看板。(Frederic Brown/AFP)
1978年歲末,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方面達成協議,向中國主要城市用貿易補償方式提供裝瓶設備。圖為2001年3月,北京街頭的可口可樂廣告看板。(Frederic Brown/AFP)

那麼在中國,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又是誰贏了呢?

文革結束後,1978年歲末,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方面達成協議,向中國主要城市用貿易補償方式提供裝瓶設備,意思就是你沒有錢投資建廠,我先出設備,等賣飲品掙了錢再還。美國的文化比美國政府動作更快,幾天後,中美建交聯合公報才發布。可口可樂在北京設廠的事傳開後,有人質疑:「中國的汽水就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嗎?喝可口可樂?簡直是賣國主義!」

沒過多久鄧小平訪美,《人民日報》對可口可樂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說鄧小平來到了卡特總統(Jimmy Carter)的故鄉亞特蘭大,讚揚了亞特蘭大經濟搞得好,可口可樂公司的總部就設在這裏。於是那些善於對中共領導察言觀色的知識份子和老百姓,開始放心地喝上了可口可樂。不過有意思的事,你問問第一次喝可樂的朋友,他們會跟快一百年前的上海人一樣,說一句:「甚麼子怪味,跟嚼蠟一樣。」說完,一仰頭,一飲而盡。

歷史上的今天,可口可樂走向市場;上癮的不是水,是水裏的配方;上癮的不是文化,是文化裏人性的生命力。#

(江峰時刻提供)
(江峰時刻提供)

——轉載自《新紀元》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