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國安法》生效後,公共圖書館多次「下架」館藏資料,實質為「查禁」。不少以往多年在館中供人閱覽、借出的資料,變得無影無蹤,但是官方一直未有透露因國安法查禁的館藏數目。政府統計處於15日出版的《香港統計月刊》顯示,國安法生效的2020年當年,公共圖書館館藏數目比前一年減少4萬多項。2021年回升後,2022年再度減少,達6萬多項。

2020年館藏數目減4萬多項

數字顯示,《港區國安法》生效後,2020年的公共圖書館館藏數目,比前一年減少4.2萬項,2021年增加15.6萬項,2022年再下跌,比前一年少6.6萬項,詳見下圖:

館藏區分為書籍及多媒體資料。多媒體資料館藏至少從2019年起,連年下跌。

館藏增量連續幾年不達標 康文署:持續檢視書籍以維護國安

去年4月,審計署發表的《審計署署長第八十號報告書》中,康文署就國安方面,回應審計署建議,稱會加強檢視圖書館資料的工作,表示「同意採取行動以維護國家安全實為重中之重」,又稱會檢視圖書館書籍「以維護國家安全」,屬持續進行的工作,並已完成檢視「顯然不利於國家安全的圖書館書籍」,並已將之從館藏中移除。當公共圖書館收到公眾投訴,指有書籍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時,會先暫停有關書籍的服務。如發現書籍不利於國家安全,即會註銷並永久從館藏中移除。

該報告書亦提到,公共圖書館館藏增量連續幾年不達標,當中以中文成人館藏情況最嚴重,2021至22年度的新增圖書館資料的累計數量 ,只達館藏發展計劃所訂的新增圖書館資料所需數量的72%。當時康文署歸咎出版界萎縮,但亦明言「為維護國家安全,揀選圖書館資料需要更多時間,而可供採購的合適書目亦減少」。

但是,康文署一直不肯透露因國安法「下架」的圖書數目,甚至《明報》2022年曾經引用《公開資料守則》查詢,仍然不得要領。當時康文署聲稱披露資料會損害香港安全、治安或公眾秩序,及部門有效運作。

《明報》曾經在去年5月統計,《港區國安法》生效後,至少有195項涉及政治題材及人物的錄影資料和書籍遭本地公共圖書館查禁,大部份是民主派人士的著作,錄影資料則多數涉及「六四」事件。

此外,網媒「集誌社」去年5月亦曾經報道,2020年5月起已經有255本中文電子書「下架」,當中100本題材涉中港台政治,或由「敏感人物」撰寫,例如八九學運領袖王丹、「佔中」發起人之一戴耀廷、民主黨前主席兼支聯會前主席何俊仁、資深傳媒人區家麟、呂秉權、李慧玲等。

查禁潮未止

事實上,公共圖書館的書籍查禁潮,始於《港區國安法》由中共單方面公布實施短短數天後。2020年7月4日,有記者因向公共圖書館預約圖書,發現康文署發出指示,要求圖書館「覆檢」某些作者的書籍,包括黃之鋒的著作《我不是英雄》、陳淑莊的《邊走邊吃邊抗爭》、陳雲的《香港城邦論》等。他們的部份或全部著作,因《國安法》實施後需要覆檢而被「下架」。

到2021年5月初,康文署再抽起9本書,包括港大學苑《香港民族論》、何俊仁《我向霸權宣戰》、陳淑莊《陳淑莊敏感地帶》、林匡正《香港公民抗爭運動史-挫敗的三十年剖析》、《香港公民抗爭運動史2 中港對決》和《激進:香港進步民主運動史》,以及中國流亡作家余杰《卑賤的中國人》和《納粹中國》、廖亦武《這個帝國必須分裂》。

同月月底,康文署再「下架」16本書,包括鍾祖康著作《來生不做中國人》、黃毓民的《予豈好辯哉》,以至外國人所著《公民抗命》的中譯本,以及其它書名有「公民抗命」字眼的書籍,包括《公民抗命三巨人:甘地、馬丁路德金、曼德拉》、《72511 見證公民抗命》等。

2023年5月,在官方7個月間6度炮轟後,於《明報》停刊的尊子漫畫,在公共圖書館亦立即「下架」,連同尊子其它有份參與的著作,以及尊子的錄音資料等20多項館藏一併消失,未能查閱。

同月被「下架」的,包括不少非親建制人士的著作,例如已故民主黨黨鞭司徒華、公民黨立法會法律界前議員吳靄儀、資深傳媒人區家麟、中大政治學者馬嶽、漫畫家尊子、文化人彭志銘、資深對沖基金經理錢志健等的作品。此批人士除了有其他作家與「司徒華」撞名,其餘在去年5月,於公共圖書館網頁搜尋時,皆顯示為「沒有符合的檢索結果」。

部份不涉敏感話題書籍重新上架

現於公共圖書館網頁搜尋上述人士的名字,部份已經「解禁」。例如由尊子繪畫插圖、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編著的5本圖書,與香港電台錄音資料《2004十本好書 : 漫畫家尊子推介《人類的音樂》》,已經重新上架。但是其多本原本可以在公共圖書館借閱的政治諷刺漫畫,均杳無蹤影。

另外,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的著作,一度全面被查禁。如今在公共圖書館網頁上,只有兩筆資料,包括《給年輕人的十三信念》、《心靈酸辣湯》,均同政治無關,更不涉及敏感話題。研究粵語多年的彭志銘,曾經出版的《香港粤語頂硬上》等關乎粤語的書籍,以往亦能在公共圖書館借閱,如今仍然未見蹤影。

另外,吳靄儀有11本著作重新上架,但出版年期至少10年以上,全部均為文化評論或散文。區家麟則有一本散文集《潮池 : 浪遊二十國度的故事》重新上架。歷年來著作甚豐的馬嶽,如今只有5項館藏能夠借閱,當中除了2021年出版、與其他人合著的《特區選舉 : 制度與投票行為》外,其餘均出版10年以上。

但歷年來編著多本散文集的民主派元老司徒華,其所有著作現仍未見於公共圖書館。而搜尋「佔中十死士」之一的錢志健,網頁現仍然顯示「沒有符合的檢索結果」。

公共圖書館曾經兼容並蓄,早年中央圖書館曾經有《大紀元時報》供讀者閱覽。在國安法生效前,報社方到訪其它公共圖書館,希望他們增加《大紀元時報》,往往遭該些圖書館館長拒絕見面。不過,國安法生效後,中央圖書館亦不再接受《大紀元時報》。

家長:公共圖書館找不到學校要借書籍

家長林太對本報表示,她的兒子2020年起至去年,上中一至中三時,學校給他們書單,每年大約有50本,大部份屬於香港的文學書籍及名著,要求他們借閱並寫讀書報告,但是林太試過在公共圖書館的電腦系統找不到。她亦注意到,書架上很多簡體字的書和舊書,「兒子學校的圖書館是新的,內裏藏書比公共圖書館好得多」。

統計處《香港統計月刊》顯示,圖書館外借書籍數目同樣下跌。外借書籍數目2022年只有2,354.3萬本,按年減少約469.7萬本,比2012年的約5,330.3萬本,減少約2,976萬本,跌幅超過55.8%。至於外借多媒體資料數目方面亦有下跌,由2021年的約67.7萬項,按年跌23.2%至2022年的約52萬項。與10年前的239.7萬項比較,跌幅高達78.3%。

《月刊》解釋,外借圖書館資料的數目有所下降的原因,包括部份圖書館閱讀環境改善,愈來愈多讀者選擇在圖書館內閱讀或使用圖書館資料而不外借;及現時很多學校已擁有自己的圖書館館藏,學校對集體借閱服務的需求減少。另外,2020至2022年的使用情況,亦受到疫情影響。@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