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社交平台,被「集誌社」一篇訪問〈港青:深圳價廉創新 香港價貴賣懷舊〉洗版,主角是土生土長的港青Raymond,他欣賞深圳食物多元化,又夠創意,如「茉莉楊枝甘露」。當然,最惹火是他聲稱香港的奶茶飲料,商家選用的日本品牌牛奶是「有輻射的」。
西諺所謂「口味無需爭辯(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這位青年才俊的口味我是尊重的,只嘆他生不逢時——要是早十年八載出世,支持創意和多元化的Raymond應該對香港的明將情有獨鍾,甚麼梅菜扣肉壽司、紅豆軍艦之類「打大佬」級食物,隨便一款的新意,都能吊打茉莉楊枝甘露。
我已十多年沒去深圳(相信以後也不會去),有甚麼好玩我不清楚,但平日看新聞報道港人北上,不外乎廉價吃喝玩樂,實在說不出有何值得大眾關注。「集誌社」訪問至少讓大家了解個別港青的真實想法,不管那些想法多麼幼稚,也總算觸及到北上現象較深層的一面。
深圳的食物較多元化,未必跟創意有關,主要因為它是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外地人比本地人更多,百貨應百客,餐廳種類自然較多。當然,今天許多港人北上,其實跟十多年前深圳人「南下血拼」,既買名牌,又搶購廁紙、雞蛋等民生物資無異,說穿了都是匯率作怪,跟創不創新無關。
2010年,深圳一包食鹽賣兩元人民幣,香港僅九毫子;富士紅蘋果深圳一顆要四元,香港約兩元;深圳雞蛋一顆九毫,香港超市只需六毫⋯⋯那年頭的深圳人都一窩蜂湧入香港,大包小包買回去,情況就像現時不少香港人,因人民幣貶值而倍覺深圳價廉「物美」。
但問題是港人「北上熱」,除了前三年受疫症影響,根本從未冷過。也是2010年,胡溫時代經濟向好,就吸引大量港人北上——不是去吃喝玩樂,而是去創業生活,名副其實融入國家大局。據當年港府調查,2009一年間就有4萬多人移居內地,當中近十分之一甚至把戶口落在那裏。這股(由經濟利益推動的)北上熱潮,比今天有過之而無不及。
既然香港人「自古以來」就經常北上,為甚麼只有現在才成為「現象級新聞」呢?我覺得理由很簡單——也是一種「聚焦錯覺」。從前無論多少港人北上,本地人購買力依然強大,香港表面上還能保持歌舞昇平的繁華氣象。但今天呢?移民潮捲走大量資金,其實有沒有人北上,香港都一樣市面蕭條,燈火闌珊。
聚焦於「港人北上」,既有利於建構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也讓大眾沒那麼在意移民潮的經濟衝擊,的確是一石二鳥的妙計。◇(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馮睎乾,作家,在多家媒體任專欄作家。
www.patreon.com/sefirot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