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油蔴地天主教小學位於油蔴地,是一所資助的天主教男女子小學,教學語言以中文為主。2023/24學年,學校提供總數30班,小一至小六各5班。學校小一派位學額有150個,來自統一派位的及自行分配的學額相若。校訓為「力學明德,仁愛樂群」。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操場內拍攝)。(鄺嘉仕提供)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操場內拍攝)。(鄺嘉仕提供)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現時所處的地段位於上期介紹的東莞同鄉會方樹泉學校旁邊,同為果欄旁魚類批發市場的位置,在1965年隨旁邊蔬菜批發市場搬走後,原有位置平整,油蔴地天主教小學和前一期寫的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為較先落成啟用的學校。學校在1968年5月由香港天主教教區所創辦,並在同年9月正式開學,直至2000/01學年轉為全日制,現時留在原址的是原來的下午校,學校創辦時下午校已開辦了17班,第四年已擴展至滿額的30班。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的聖堂以聖保祿(基督教稱為聖保羅)命名,本港不少天主教或基督教傳統名校均以聖保祿或聖保羅命名。但和大家的印象可能不同,聖保祿並不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但他仍是天主教會最早期(公元一世紀)時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他更開創向非猶太人傳播福音的工作,所以被後人稱為外邦人的使徒。而或許不同的教會在19世紀來到香港,面對華人傳教正是向外邦人傳教,因而取名。

學校一樓校務處外鑲有校訓:「力學明德,仁愛樂群」。(鄺嘉仕提供)
學校一樓校務處外鑲有校訓:「力學明德,仁愛樂群」。(鄺嘉仕提供)

其實早在1954年,在時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白英奇神父在任期間,彌敦道已成立了教理研究班,原隸屬尖沙咀玫瑰堂,教理研究班後來搬到油蔴地,更名為聖若瑟模範工人小堂,這就是聖保祿堂區的前身。至於校內的聖堂在1969年底由時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徐誠斌神父正式成立,並在1970年的聖保祿歸化紀念日(1月25日),奉獻首台主日彌撒,聖堂因而定名聖保祿堂,並且在油蔴地成立聖保祿堂區。

校內的聖母巖。(鄺嘉仕提供)
校內的聖母巖。(鄺嘉仕提供)

當時油蔴地天主教小學的首任校監,來自意大利北部的米蘭會(即現宗座外方傳教會)的神父杜逸文,亦成為該堂的首任主任司鐸。近年在疫情期間,聖保祿堂成立「MercyHK」組織,在油麻地為露宿者提供住宿服務,亦有在廟街租舖,將日常用品以便宜的價錢或派予有需要人士等等。

近年,油蔴地天主教小學多以小一入學簡介會的名義,舉行讓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及其子女報名參與。以2023/24學年的一次為例,由疫情控制期間的網上虛擬轉回實體形式進行,舉行的日期為9月底的一個周六上午,學校分別舉行了兩場簡介會讓家長參與,由校長及副校長先後講解小一選校的策,簡介學校的課程和特色,亦有其他教職員介紹學校在STEAM課程方面的特色,讓家長們更加認識學校的發展。

至於在小朋友方面,油蔴地天主教小學亦在當天為他們多元化的體驗活動,例如他們可以透過工作坊及遊戲,感受學校在英文科、體育科及STEAM等特色科目的主題活動。同時,學校亦安排了學生作才藝表現,和分享他們的學習生活等等。

校內正門一幅巨形的聖保祿歸化馬賽克砌石畫。(鄺嘉仕提供)
校內正門一幅巨形的聖保祿歸化馬賽克砌石畫。(鄺嘉仕提供)

而當大家在參與開放日時由學校門口往禮堂門口間的有蓋地方,牆上有以馬賽克形式鑲嵌的一幅𤩹畫,主題是聖保祿的歸化,由左至右是以黑暗到光明的形式,呈現出聖保祿人生三個主要階段的三個故事:左邊是歸化前的生活,中間是他走上歸化的路,右邊是歸化後向人傳福音,對聖經故事有興趣的公眾可以多加留意。聖保祿歸化的故事不是少見,現在香港藝術館「提香與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中,亦有一幅作於 16 世紀初名為「聖保祿的歸化」的油畫,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比較一下。◇

位於校內五樓的聖保祿堂。(鄺嘉仕提供)
位於校內五樓的聖保祿堂。(鄺嘉仕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