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今年首8個月錄得新增5宗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香港兒科醫學會和香港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學會指患者有機會在發病後24小時內身亡,呼籲市民接種疫苗以防禦病毒。
兩個學會今日(17日)召開記者會,並指出腦膜炎雙球菌主要經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潛伏期約2至10天。感染高危人士包括5歲以下,尤其1歲以下的嬰幼兒;65歲或以上的長者;先天或因疾病導致免疫系統弱的人士,例如HIV感染者、脾臟缺失人士等。另外,與腦膜炎雙球菌有緊密或長期接觸的人士,亦會增加感染風險。
香港兒科醫學會主席、兒科專科醫生馮寶姿引述研究指,約九成因入侵性腦膜炎球菌感染而死亡的兒童和青少年,是在確診後的24小時內死亡。每10名感染入侵性腦膜炎球菌的患者,便有1宗死亡個案。兩成康復者會出現後遺症,包括神經系統受損、聽覺受損、視力受損、慢性疼痛、皮膚出現疤痕甚至需要植皮和面臨截肢風險。
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症狀包括發高燒、疲倦、嗜睡、畏光、嘔吐或手腳冰冷等:年幼患者更會出現拒絕進食、尖聲大哭、頭頂囟門凸出情況。因其徵狀與感冒相似,或令患者混淆病況,導致延誤就診。
馮寶姿特別提醒,除上述症狀外,若患者出現紅疹,這意味血液受感染,屬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的嚴重症狀。若要分辦紅疹是否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可利用「玻璃杯測試」作初步判斷。透過把玻璃杯輕壓在紅疹表面位置後,再在皮膚上滾動,如壓過紅疹時,紅疹卻不退散,便有機會是腦膜炎的徵狀。
雖然腦膜炎雙球菌在疫情期間一度絕跡,但因疫苗接種率下降,加上取消防疫措施,故Covid-19疫情過後,世界各地入侵性腦膜炎個案再度上漲,例如英國、澳洲和法國。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關日華指出,有研究顯示,在疫情期間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的接種率及覆蓋率均錄得明顯跌幅,五成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接種預約被迫延遲或取消,更有21%家長表示,他們並不打算重新安排疫苗接種預約。
他續指,在2022年香港沒有錄得入侵性腦膜炎個案,但今年2月、5月和8月均錄得新個案,顯示腦膜炎雙球菌又再在香港肆虐。學會建議市民及早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特別是嬰幼兒;市民亦應經常保持雙手清潔,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保持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充足休息等良好生活習慣;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時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並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