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徹底改變了香港人的命運,也引發了繼九七之後的最大一波離港潮。四年來多少港人面臨著去或留的痛苦抉擇,與落地異鄉的艱辛。以這段歷史為背景的音樂+舞台劇《離開,離不開》不久前在溫哥華上演,現場觀眾無不動容。
作為《離開,離不開》的藝術總監、編導、導演和舞台監督和共同行政總監,趙汝瀚(Truman Chiu)對演出的反饋表示滿意。他感謝主辦方創新天移民服務協會的邀請,成就了祭作捨和自由港樂隊的首次合作,並且首次以音樂+舞台劇的形式呈現;同時他也感謝戲劇團隊和義工的付出。
走入創作是想成為人和神的橋樑
趙汝瀚導演是「祭作捨」創辦人之一,上世紀80年代末從香港移民到加拿大溫哥華,移民後就開始從事舞台劇創作,迄今已近30年了。
趙導演介紹: 「『祭作捨』本身是一個在政府註冊了的基督教慈善機構,但所做的項目不完全是宗教題材。他們的成員是基督徒,但義工是來自不同背景的,不全都是基督徒。「我希望透過我們的創作能夠成為人和神之間的橋樑。」
趙導演原來是一位平面設計師,然後慢慢將重心轉到做舞台劇和教畫畫上,由業餘性質變成為職業,後來做舞台劇成了他其中一份職業。他說:「近幾年我開始從全職的行政和創作總監退下來,但仍然擔任祭作捨董事會的主席,每年有項目我就會幫忙製作。多年來,『祭作捨』每年都有不少作品呈現給本地的觀眾。一般最少都有一個大型的製作,有時候都會幫不同的活動做一些短劇。在高峰期,每年大中小型的製作加起來都有二、三十個;近10年慢了下來,特別是近幾年。
「今年落實了的有兩個大型的演出,包括《離開 ,離不開》和10月份演出的一個兒童音樂劇;中小型的演出有4個,包括聖誕節和另外一些教會的演出,還有就是在列治文的文化日我們都有一個即興的演出。」
趙導演表示,大型的演出多數都是租劇院,多數都是賣票和找贊助;譬如文化日的演出,就是免費做的;在教會或者幫助一些團體做的一些中小型的演出,就靠大家捐助。演員和參與的人員,大部份都是業餘的、都是義工。
表現港人在離開與離不開中的掙扎
出生在香港、深受香港本土文化的薰陶的趙汝瀚,希望能夠在自己的創作生涯中為香港人出一點力。
趙導演表示:「這個劇的主題就是《離開,離不開》。
「第一,就是因為我認識很多人,特別是這幾年,很多香港人都離開了本土、出生的地方,過來這裏,我都聽了很多他們的掙扎的故事;另外,也有很多香港的朋友講,他們為甚麼不走,這樣的故事也聽到不少。這些故事都是讓人很有感覺得,於是我就提議不如就用《離開,離不開》這個做主題,就朝著這個方向去寫。
「我主要是想表現一下在這段時間我們經歷了很多的生離死別。因為不想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在裏面,所以我們比較著重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著墨描寫。那個社運或者疫情的確對香港人不同的關係都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所以我們就選擇朝著這個方向去做創作。」
表演形式的新嘗試:樂隊+舞台劇
談到《離開,離不開》這個作品的創作,趙導演表示:「其實在2019年、2020年香港社運最高峰的時候,董達成先生已經找我,說想做一個關於這個題材的表演,但是因為當時疫情很嚴重,就擱置了。期間大家一直都會有交流。到了今年年初,決定要搞的時候,恰好劇院排期6月有個空擋。
「由於主辦方創新天移民服務協會是一個政府的註冊機構,不可以有過多政治的取向的,等和主辦單位談好了這個劇的定位,已經到了4月。由於6月中就要演出了。如果真的從頭創作一個全新的舞台劇是比較困難的,剛好他們有一個樂隊,我說不如樂隊先選12首歌,然後由我來編劇,將演出兩樣東西加起來,這樣就會比較容易處理,也希望豐富一下演出,所以這個形式就是這樣出來的。」
趙導演談到:「以前一些本地樂隊演出或者是一些演唱會,我都是在後台當舞台監督,都是演唱會歸演唱會,舞台劇歸舞台劇,你說結合戲劇和演唱,一個舞台劇由音樂演出加上戲劇元素,算是挺新的一個嘗試。」
趙導演介紹:創作其實是4月中才開始的,所以其實演員那裏都是只排練了3個星期左右。這次有三分之一的演員是新加入的,不過他們以前可能在香港或者在其它地方參加過演出,是有演出經驗的,真的完全零經驗的就只有一個。
作為導演,趙汝瀚表示:「我和他們一起排練,不過不會每次都15個演員一起。譬如唱歌他們是分開練的;八組戲也是分開排練,每次都是兩個演員練。雖然每人的部份都是很簡單,但是其實到最後要把所有的東西糅合在一起,都是很複雜的,都是需要一點時間的。演出之前我們總綵排了兩次。」
看到演出中的互動和演出後觀眾的熱烈反應,趙導演表示:「我覺得觀眾很多反饋都是感人的,我是朝著這個方向去想,出來的效果都是我預期之內的。我在台下看也是有感動的,我覺得他們都演到位了。雖然說是兩三分鐘的戲,但是他們私底下是用了很多時間去揣摩角色、去試不同的演繹。我們在一起排的時間可能是三、四次,或者五、六次,但是我知道他們額外都用了很多時間去揣摩他們自己的角色,去琢磨怎樣演繹,所以從綵排到演出都很順利。」
香港年輕人的加入給劇團帶來了曙光
趙導演談到:「在疫情之前,劇團年輕的演員越來越少。疫情期間沒有那麼多的節目製作,反而讓我們有更多時間接觸到很多對演出有興趣的年輕人。再加上一些剛從香港來的年輕人,劇團的確是年輕化了,的確看到了曙光。
「其實這裏看廣東話舞台劇的觀眾還不是很多,這裏的市場還是比較小的,沒有像香港的市場那麼成熟,這就是為甚麼我們不停招募演員,就是希望通過新的演員加入,在他的生活圈子裏面,又可以吸引到一些新的觀眾來看演出,這也是其中一個推廣的工作。」
寄望未來:將香港廣東話文化延伸到下一代
趙導演覺得:近30年來,劇團在廣東話舞台劇製作方面是累積了一定經驗的,不過因為每年都有不同年齡層的新演員在不同的時間加入,舊演員退出,所以不是每個演員都有那麼豐富的經驗。
趙導演對於未來的舞台劇發展有一個規劃。
他表示:「我們希望,創作除了反映宗教題材的內容外,也能夠覆蓋多些本地人有興趣的題材。其實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希望我們的製作、在題材方面,能夠針對本地觀眾的需要。譬如我們就加拿大大麻合法化、非刑事化問題,做過一個叫《大麻城》的話劇,是講吸食大麻的禍害、對社會的影響;又譬如,工會在加拿大會影響很多人的生活,我們也做過一個《天下第一權》的話劇。我們還做過一些關於早期新移民的題材。明年我們還想做一個劇是探討溫哥華樓市的話劇。大家都知道溫哥華的樓市 ,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很要命的。
「另外,我們還在探討有沒有可能,創作多一點廣東話的音樂劇給下一代,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能夠將香港廣東話的文化延伸到我們的下一代、小朋友。其實我們不停地在探索。我們嘗試過辦粵語的兒歌班,慢慢就演變成了今年10月的兒童音樂劇。10月將會是一個試金石。我們希望有更多機會,讓下一代能透過藝術、透過舞台劇去接觸到廣東話。
「我們接下來就是會開辦一個《劇場港義》,港是香港的港。主要是希望能夠特別針對本地的香港人,讓他們有機會好好利用舞台這個載體,去講一些他們自己想講的故事。就是希望能夠訓練到更多香港人來參與到舞台劇的編、導、演、製作方面,利用舞台這個媒體,去講香港人想講的內容。」
趙導演強調:「這是一個比較大的項目。我們會為新來的演員提供培訓,另外平時也會不時舉辦一些工作坊的活動……一定會有演出的,但是在這個項目裏面,除了重心在演出之外,培訓也是很重要的。這是個項目多於只是一個演出。」
他表示:「其實,我們一向每年都會和不同的機構合作。今年譬如我們和Nova Sky,其實以往我們也有與不同的機構合作,或者服務過一些不同的機構。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對本地的不同社區開放,尋找一些合作的機會。」
趙導演希望大家多加關注今年的另一個大型演出——10月的兒童音樂劇。
他介紹說:該劇「是講花木蘭的故事。我們會改編一些傳統的兒歌,重新填詞;又會有一些全新的歌,新的創作。我們希望本地的小朋友可以有一些屬於他們的兒歌。
「參與演出的小朋友由六歲到十三、四歲都有,已經排練了一年,這個暑假完成排練後,希望10月可以演出。」
「這次的難度就是我們太久沒有舉辦了。」
趙導演表示,「其實我自己2000年至2006年都做了幾年,只不過2006年之後停了一段時間。當時是夾雜著一些講國語的小朋友。但是這兩年多了講廣東話的小朋友從香港過來,所以我們覺得有這個需要重新再做,繼續做。因為現在的小朋友已經和以前那些很不同了,所以我得需要多一些時間摸索一下他們的能力和他們的氣質,其實整個創作都是一直是以小朋友角度去寫的。」
趙導演還表示:這次「一定是廣東話的。我自己都是比較傾向做廣東話。因為本地已經有很多好的英文渠道,讓小朋友去學做英文的音樂劇,我想做一些本地沒有的東西,就是廣東話的(兒童音樂劇)。」
趙導演也想通過戲劇的形式來幫助保存香港的文化。讓他深有感觸的是:「因為很多香港家長都說,小朋友過來不夠一個月就已經轉了channel (不講粵語了),家長都希望小朋友能繼續接觸廣東話。」#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