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今(3日)發表「青少年疫後復常之社交適應」調查報告,發現近四成受訪青年有社交焦慮問題,部份人更因為對外貌沒有自信,因此選擇在「口罩令」撤消後繼續配帶口罩,建議社會多加關注青少年所面對的社交問題。

基督教信義會在今年5月24日至6月9日期間,以問卷方式訪問了10間中學和2間小學的學生,評估他們的社交焦慮程度,共回收2,564份問卷。調查發現,受訪者在「青少年社交焦慮程度評估 SAS-A-SF」的平均分達8.53分(滿分15分),顯示他們的社交焦慮情況屬嚴重水平。調查又發現約四成受訪者有社交焦慮問題,其中近1成人屬於嚴重。

有83%受訪者表示,在「口罩令」結束後選擇繼續配戴口罩,但有35%人因長期戴口罩感到困擾,主要因戴口罩引起身體不適。

雖然受訪者配戴口罩的主因仍是健康和防疫考慮,但有一成受訪青少年表示因社交和外貌原因而選擇配戴口罩,16.8%人更指因「口罩令」的撤消而感到困擾,社交困擾亦增加。

調查更發現,因為不習慣面對社交場合原因而戴口罩的人數由疫情前的158人、到疫情期間的280人、到「口罩令」結束後的396人。而「對外貌沒自信」而戴口罩的人亦由疫情前的167人、到疫情期間475人,到「口罩令」結束後升至602人,升幅超過3倍。

研究發現青少年社交焦慮情況與外貌、有社交困難,於疫情期間和「口罩令」結束後繼續戴口罩有顯著關係,顯示伴隨疫情而來的社交問題,比疫情本身更影響青少年的社交焦慮。團體相信,「自我外貌評價低」、「社交困難」和「社交焦慮」三者互為因果,而「社交焦慮」下促使部份青少年在疫後繼續戴口罩。此外,研究亦發現中學生和女性都是社交焦慮程度較高的群組。

團體建議社會需要幫助年青人提升自我價值,鼓勵他們減少從批判角度檢視自己。學校和社區亦可以建立安全和包容的成長環境,讓青少年發展歸屬感,減低他們的焦慮。此外,社會需要更關顧中學女性,以及反思女性在角色及自我發展上的其它可能,而非只強調女性的外表。又建議為教師及社工提升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以支援受社交困擾的青少年,為他們提供可靠的支援。

信義會現正推動「健康拆焦」支援計劃,透過靜觀、表達藝術和運動等方式介入,加上中醫、臨床心理學家、達達藝術治療師和社工的合作,希望能及早辨識和介入幫助受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團體計劃在今年9至10月期間舉行「Let us go—和你食雪糕」活動,在午飯或放學後為學生送上軟雪糕,為學生減輕開學的壓力及促進他們善待自己。@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