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在「新香港」下被「完善」得七七八八,政府和建制派政黨經常強調所謂「行政主導」。部份建制派以為自己在行政會議中擁有議席,便可以左右政府施政,但原來有一天,他們也會成為「受害者」。

6月2日,工聯會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會面,批評擴大輸入外勞威脅本地工人飯碗,促請政府確保本地僱員優先就業,改善薪酬福利待遇。   

6月13日,政府當工聯會是耳邊風,高調公布擴大輸入外勞。「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將引入建造業外勞,上限1.2萬人;公共小巴和客車業輸入司機,上限1,700人;航空業輸入外勞上限則為6,300人。各行業共輸入外勞2萬人。

另外,「補充勞工計劃」改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開放多26個原本不得輸入勞工的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包括營業代表、售貨員、整熨工、髮型師、侍應生、貨倉管理員、接待員、裁剪工、收銀員、裁床工、初級廚師、檢查工、食品加工工人、送貨員、文員、駕駛員、銀行櫃檯員、清拆工、電腦或打孔機操作員、石工、電話接線生、噴漆工、布草房服務員、渠工、洗衣工人,以及補漏工,實在是包羅萬有,影響本地基層工人飯碗。

立法會文件顯示,政府將同時精簡諮詢勞顧會的程序。雖然將來申請上述外勞仍要諮詢勞顧會,不過就由現時每月逐宗申請連撮要審核,改為以表列形式提交。

委員審閱申請時間將由7天縮減至4天,令審批程序由5個月縮減至3個月完成。親建制的勞工界人士紛紛批評政府繞過勞顧會,勞顧會由「諮詢」角色,成為「被知會」角色。

同時間,餐飲業、紡織業等商界當然歡迎放寬,連鎖快餐店「大家樂」集團首席執行官羅德承近日表示,留待政府公布餐飲業相關條例的更多細節,會積極考慮招聘外勞;又指客流量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人手短缺問題仍然嚴重;大家樂快餐前線人手缺少1千人,活力午餐亦因人手問題,或在新學年損失一至兩成的飯盒數量。

建造業議會預測人力供應有缺口,但5月尾仍有兩成工友開工不足;專線小巴司機月薪只得約13,000至14,000元,怎樣吸引年輕人入行?

對僱主來說,「輸入外勞」就像打遊戲機的秘技,不用再改善本地勞工的工作待遇、不用加人工,也可以聘請到大量大灣區廉價勞工。

這意味著工會與勞工運動將會步向死亡,以後根本不用再向政府和僱主爭取任何改善勞工待遇的訴求,例如標準工時立法、調高最低工資等。

政府和僱主為何要理會你?工聯會連遊行集會都無法舉辦,以後淪為「關愛隊」小卒吧?◇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