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3萬步、兩天兩夜不睡覺、一天輾轉十多個地點……,這並不是哪支特種部隊在集訓,最近,「旅遊特種兵」一詞在大陸社交平台上爆紅,說的是,在一些年輕人中流行的一種旅遊方式,就是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費用遊玩最多的景點,像特種兵一樣挑戰身體極限。而且,不只這一種玩兒法,隨後又流行起「交換旅遊」的模式。那麼,大陸年輕人為甚麼會選擇這樣的旅遊方式?是跟風效應,還是有甚麼現實原因呢?又為甚麼說,年輕人這種旅遊方式,卻間接洩露了中國經濟的真實底牌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旅遊特種兵」成新趨勢

今年4月以來,網上看到不少這樣的消息,例如,一名在安徽上大學的女生,3月24日和朋友前往北京旅遊,周末短短的兩天,就打卡了南鑼鼓巷、鼓樓、故宮、雍和宮、天安門、頤和園、北海公園、天壇等一系列著名景點。為了趕時間和省錢,相信她在旅遊前,肯定是做足了攻略。

這名女生把行程照片發到社交媒體後,有網民開玩笑說:「這不是旅遊,是鐵人三項比賽。」也有北京人留言說,自己都沒有去過那麼多地方。

短時間到景點「密集打卡」的旅行,現在還很受一些年輕人熱捧,這種旅遊的關鍵詞,就是「時間緊、任務重、高效率」,「今早到、明晚走、儘可能多打卡」。

這種「特種兵式的旅遊」,也吸引了外媒關注,比如5月17日,路透社就報了一則新聞,說正在讀研究生的一位蔡姓女生,本來希望在中國北方過「五一」假期時,能有足夠的錢租輛車,來一趟行程大約4,000多公里的旅行,但是,最終,蔡同學還是選擇了「特種兵式旅遊」。

為了到達她想去的古寺、古塔和石窟,她每天要走大約3萬步。住宿方面,她選擇了通宵火車和便宜的旅館。在9天的旅行時間裏,她只花了2,500元人民幣,差不多360美元。

類似這樣的旅遊,在大陸年輕人的群體裏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他們把時間和金錢節省到極致,在網上曬出一張張令人瞠目的行程單、預算表。

同程旅行資料顯示,今年清明節假期,62%在西元2000年後(00後)出生的遊客選擇在夜間出發奔赴目的地,三成00後遊客一天打卡超過4個景區。最受歡迎的目的地,有北京、重慶、長沙、上海、南京等地,可以看出,他們選擇的多是景點相對密集、公共交通便利的城市。

對於旅遊來說,住宿應該是支出中比較大的一項開支,那麼他們是怎麼省錢的呢?很多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經驗是,像是機場、餐廳、網吧等,都可能是他們過夜的場所。

《北京青年報》就曾經報道過,在餐飲連鎖店海底撈裏夜宿的「旅客」們,他們的旅行計劃都非常緊湊,他們選擇深夜在海底撈休息,主要原因就是海底撈往往離旅遊景點比較近。

「特種兵」在海底撈用餐後,有人會坐在一起聊天,有人直接趴在桌上小憩,也有人直接問服務員自己能不能在長沙發上休息睡覺。

對於成為夜宿的熱門地標,海底撈客服也表示,這並非是制度化或常態化的服務,而是出於人性化和善意。

對於「旅遊特種兵」,網民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人批評說,這種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遊毫無意義,「如果認真玩,一個故宮就能玩上兩三天,想不通這些人玩了個啥,在大門口拍張照片嗎?」也有網民認為,不應對年輕人的旅行方式過於苛責,「青春就是要飛揚,來場轟轟烈烈的旅行又怎麼了?」

年輕人玩起了「交換旅遊」 靠譜嗎?

在這種「特種兵」式的旅遊之外,最近,社交媒體上還出現了一種新興的旅行方式,叫作「交換旅遊」。具體說來,就是兩個陌生人互相前往對方所在城市旅遊,同時「0成本」住在對方家裏。那麼,這種主打信任牌的「交換旅遊」為甚麼受年輕人歡迎?又有甚麼好處和風險呢?

有陸媒採訪了一位家住上海的90後劉女士,她說,自己是在「五一」假期前搜索酒店住宿,無意間了解到「交換旅遊」這個概念,覺得很有意思,如果彼此願意,完全能實現「0成本」入住。她覺得交換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 ‍

據說,網民公開徵集「交換旅遊」的帖子有很多,其中不少帖子都列出了非常具體的交換需求。如果有人通過線上溝通完成交換,那麼他們就實現了「交換旅遊」。

不過,網上也有不少聲音質疑,這種「交換旅遊」,可能會對財產安全和個人隱私帶來隱憂。

極端旅遊方式背後的原因

其實,年輕人窮遊現象並不是現在才有,但像「特種兵旅遊」、「交換旅遊」這樣極端的方式,卻是近期才流行起來的,那麼,是甚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報道說,3年疫情,中國長時間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嚴重影響民眾出行,對本就充滿探索熱情的年輕人來說,造成的影響更大。 「大學才四年,疫情佔三年」,封控期間,學生別說去旅行,連出趟校門都難。不少年輕人每逢假期,就只能留在家中或學校,現在能自由活動了,所以,出現了「報復式旅遊」。很多人想要一口氣把之前「失去的青春時光」補回來。

可「世界很大,錢包很小」。我們也都知道,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大陸經濟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消費疲弱,大手大腳花錢的人越來越少,存錢的人越變越多。尤其是最近兩年,中國颳起了省錢風潮,網上炫富的人是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個社交平台上越來越多的各種「省錢攻略」、「攢錢大法」。

而且,出乎意外的是,最不願意花錢的竟然是年輕一族。 「極簡主義」成了中國年輕人的最新時尚,省錢是王道,「非必要不消費」變成了主旋律。

那麼,是甚麼導致年輕人突然轉變觀念,開始節衣縮食呢?

我們從17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16至24歲城鎮調查失業率已經來到20.4%,創下歷史新高。不過,很多網民表示,真實失業率可能更高。而且,隨著大約1,200萬大學畢業生今年夏季畢業繼續進入勞動力市場,中國青年人高失業率未來還會進一步惡化。

中國勞動經濟學專家在接受陸媒採訪時說,大陸自2020年以來,青年失業率曲線,呈逐年上揚態勢,並且曲線每年均呈倒「V」型增長,7、8月達到年內高點。而從2023年前4個月的青年失業率走勢來看,也符合這樣的增長曲線,1至4月份,青年失業率分別是17.3%、18.1%、19.6%、20.4%。

所以,按季節走勢判斷,目前青年失業率可能仍處在爬升階段。

而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青年就業趨勢》報告顯示,預計2022年全球青年失業率平均為14.9%,其中歐洲和中亞地區為16.4%,亞太地區為14.9%,北美地區最低為8.3%。最新數據上,2月歐盟年輕人失業率為14.5%,歐元區為14.4%。

從數據來看,中國青年失業率處在高位。

17日,《華爾街日報》就此報道說,中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再次表明中國的經濟復甦面臨著不確定性,雖未偏離軌道,但仍高度不均衡,一些人被遺漏了,經濟復甦的可持續性受到質疑。

報道指,到目前為止,經濟復甦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去年年底中國取消實施了近3年的嚴格防疫措施後,對旅遊、外出就餐和其它服務的壓抑需求出現井噴現象。

自從2020年爆發疫情,3年來,大家有目共睹,中共嚴厲的封控政策重創了中國經濟,中共對網絡科企、房地產和教培系統的肆意打壓,讓私營企業的生存空間不斷惡化。眼見著私企奄奄一息,一家一家地倒下,所帶來的最大禍端,就是出現大量的失業人群。

《華爾街日報》認為,隨著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緊張關係加劇,年輕一代的失業率居高不下,也加劇了人們對國內社會不穩定的擔憂。中國的青年人失業率一直比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高兩到三倍,自2021年底以來從沒降到過15%以下。

去年年底中共政府突然取消嚴格的防疫規定,所引發的興奮情緒導致服務支出激增。但今年4月份,這種服務消費熱潮似乎已失去動力。

儘管代表消費情況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4月份同比大增18.4%,但如此高的增幅,主要歸因於去年同期比較基數低,當時上海長達兩個月的全市封控擾亂了供應鏈,打擊了全國消費者的信心。

不僅如此,工廠活動的表現也令人失望,4月工業增加值環比下降0.5%,反映出由於西方國家的零售商在通脹上升的情況下減少了新訂單,出口需求疲軟。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中國問題經濟學家盧姿蕙(Louise Loo)分析說,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經濟復甦是由服務業帶動的,不過,青年失業率達到20%的事實,確實表明這種復甦動力不會持久。

如此看來,也並非是年輕人就喜歡這樣極端的旅遊方式,而是面對現實,不得已的選擇。「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我們看到,大陸當代的年輕人旅遊意願強烈,說明對生活仍然抱有熱情,他們在理想和現實的夾縫中,用挑戰自身的極限方式仍然沒有放棄尋找「詩和遠方」。變身「特種兵」,也恰恰是疫情之後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但是,又是誰在阻礙著年輕一代享受原本應該更美、更愜意的「詩和遠方」呢?@

策劃:宇文銘
撰文:宇文銘
編輯:蔚然
粵語配音:Ada
剪輯:曲歌
監製:陳思雨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