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燈,亮了兩千年。傳統文化的長路,如詩如畫。
中國是最早使用燈籠的國家。秦漢時期就有了燈,紙的發明又帶來了紙燈籠。兩千多年來,中國各地民眾製作出不同材料和各種功用的燈籠,有宮燈、吊燈、紗燈、走馬燈等等。《南史》中有「壁上掛葛燈籠」一句。「葛」,是用麻織成的白色粗布,「葛燈籠」可能是紗燈的雛形。燈籠的製作融合了繪畫、剪紙、刺縫等藝術,人物、花鳥、山水、蟲魚,都可繪在燈上,或是成為燈的造型。
燈籠也稱「燈綵」,一片五彩繽紛,關聯著元宵節的火樹銀花。辛棄疾寫下名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元夕》)明代畫家唐寅在《元宵》詩中寫道:「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元宵觀燈,始於東漢。漢明帝劉莊是最早將佛教引入中國的皇帝。他聽說,在正月十五,有佛教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於是下令這一天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百姓也必須掛燈。
唐朝時的「禁夜令」(即宵禁)也要為元宵點燈讓路。據韋述的《西都雜記》稱:「西都京城街衢,有執金吾曉暝傳呼,以禁夜行,唯正月十五夜,敕許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謂之放夜。」
就這樣,這一活動逐漸在民間承傳開來,成為盛大的燈節。北京有「燈市口」街道,就是因為明朝時,正月初八至十八在此舉辦燈市而得名。
元宵節,不僅掛花燈,還要猜燈謎。人們把一條條謎語寫在紙上貼在燈上,一邊賞燈,一邊猜謎。這一習俗為節日更添興致。燈籠不僅展現了神州子民的智慧,也成為喜慶團圓的象徵。
神韻藝術團於2009年和2014年分別製作了兩個燈籠舞蹈,各有特色和妙趣。
元宵之夜,長安城內燈火通明。一群小伙兒身著橙衣手執黃色燈籠出場。伴隨著歡快的鑼鼓和管弦,他們在月光下跳躍騰挪,燈籠上下翻飛,青春的活力將佳節的氣氛帶向高潮。
深藍的夜空,明月高掛。琵琶輕彈,引人來到小橋流水的江南古都,一襲藍衣的少女們起舞弄燈。嫩黃的花燈映襯著佳人的俏麗面容。二胡與提琴揉合,述說夜色溫柔,又似描摹輕快的舞步。小號時而清亮,鑼鼓時而喧騰,劃破靜謐。配合多層次的旋律,隊形不斷變換,盡展節日的歡愉,歌唱生活的喜悅。
神韻原創音樂融匯了東西方樂器,傳神地烘托出舞蹈的意境。《燈籠舞曲》本是伴奏曲,後改編成交響樂,是2014年神韻交響樂團的巡演曲目之一。作曲高原曾表示,希望觀眾「從優美的旋律,從演出的能量,從古老的中國文化,從古典音樂的全新面貌中,得到靈感和啟發」。#
歡迎了解更多神韻作品:
乾淨世界: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uKDuVZFTkSNei
IG:https://www.instagram.com/shenyunworks/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henYunZuoPin
推特:https://twitter.com/sycreations_ch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