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中共長時間堅持清零封控政策,重創經濟,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山大。山西省已經開始推動「人口小縣」機構改革,大比例精簡機構,六個縣縮減編制逾1,000個單位,數千人恐丟鐵飯碗。
中共地方政府因長時間追求動態清零、大規模核酸檢測等,導致財政入不敷出。「澎湃新聞」18日報道,山西省15萬人口以下的人口小縣數量較多,普遍存在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失衡、人浮於事等突出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山西省推動6個試點縣進行「人口小縣」機構改革,構建小縣行政管理體制。
近日數個縣透露具體黨政機構、事業單位精簡比例以及領導職數的核減情況。
其中長治市黎城縣公布,改革後黨政機構減少31%、事業單位減少76%,全縣科級領導職數核減134名。
忻州市河曲縣、臨汾市浮山縣的黨政部門分別從36個、35個整合成22個,平均精簡38%。
這兩個試點縣事業機構實行限額管理,除學校、醫院外,直營事業機構人數從179、186個縮減到40個,平均精簡78%;事業編制分別由1,944名、1,964名精簡為970名、659名,平均精簡58%。
黨政群機關科級領導職數總量則分別由改革前的151名、154名均精簡為128名,平均精簡16%。
六個縣縮減編制超過1,000個,事業機構縮減率達七成,數千人將被下崗或轉崗。
自由亞洲電台21日報道,河北時事評論者畢鑫表示,山西省縮小黨政機構編制的都是人口小縣,人浮於事的現象非常嚴重,更重要的是人少的縣政府,財政收入也相應減少。
畢鑫說,但如果每個縣精簡1,000人,如何安置他們又會帶來問題,包括社會穩定問題,「體制如果不變,再怎麼精簡都沒用。只會是增大反彈的力度,可能成為編制外人員」。
山西媒體人李思海認為,山西的問題也是中國當下各地政府普遍面臨的難題,這些問題與中國國內外的環境有關。
李思海說,以前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依靠賣地收入,而且過往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友好。現在與西方慢慢脫鉤,甚至與美國成為戰略競爭者,而且這幾年疫情防控追求動態清零,以及打壓房地產行業,政府要賣地也很難,所以地方政府相對比較缺錢。這對經濟的影響很大,所以他們只能減少公務人員或事業編制人員。
報道指,中共所謂改革開放以來,黨政系統曾經歷多次大的機構精簡,但機構越減越多。
據初步統計,一個縣除了有縣委縣政府、政協人大,檢察院、法院,還有發改委、科技局、規劃局、文化局、廣播局、新聞出版局、精神文明辦公室及檔案局等約160個機構;一個縣有六至九個副縣長職位,甚至有的是十多個。
有網民評論說,政府公務員或事業編制的人數越來越多,許多是領導幹部的親朋好友,每天上班喝茶、看手機、聊微信,無所事事。必須精簡機構。
此前,中國地方財政因防疫政策受嚴重影響,就曾傳出要行政單位活化國有資產,包括變賣及出租房屋、土地、車輛等公有資產,要行政事業單位自己籌錢補貼收支。#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