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曆十一月乃是冬至之月,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開端、領頭的節氣。「冬至」有甚麼具體表現呢?「冬至一陽生」只是一個陰陽五行的玄虛概念嗎?還是一種可以實際觀察到的、甚至「捕捉到」的節氣現象呢?

古來中華文化陰陽五行學說都講「冬至一陽生」,「一陽」是天地陰陽循環的起點,在冬至時陰氣走到極點,一元復始,陽氣回升,對人事物的化育,意義重大。

冬至的具體「影」響

冬至時,從地球上進行的觀測發現,太陽移到最南方,直射在南迴歸線,相對地,此時斜射北半球的角度最大,此時測得的日影也最長。過了冬至時分太陽開始向北回歸,從此陽氣開始回升。冬至就是天地陰陽之氣的轉捩點。冬至之後,可以觀測到日影縮短的變化,日出時間也漸漸提早,是為陰消陽長的一種現象。

中國古文明偉大成就之一的曆法,在上古時代已經掌握到了冬至的現象,並設為一歲之首,代代傳承。《四書章句集注》云:「造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曆元」。元代天文科學家郭守敬總其成的曆書《授時曆》,根據太陽晷影實測,成了漢代以來以至清初推驗最精準的曆書。[1] 李謙《授時曆議》提到,一本好曆法要候氣掌握日月的運行,以推算節氣,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審度節氣之首端的冬至,才能與日月運行的天道相吻合。[2] 而《授時曆》「上推春秋以來冬至,往往皆合」(《元史》)。歷代的中國掌握了冬至在歲時中的關鍵意義,測得了陰陽循環一元復始在冬至。

「候氣」之法

那麼古人怎樣掌握冬至的「一陽之氣」呢?古時有具體的做法,稱為「候氣」。

這種候氣之法,是用律呂之管添上極為輕盈的蘆葦灰來感應天地四時之氣。《後漢書》說「律氣(*節氣)應則灰除」。這是怎麼回事?怎麼觀察呢?下面就來說說「候氣之法」。

古代用十二律呂管感應節氣的做法,要在極密閉、極安靜的室中進行。

首先在平地蓋一個三重壁的密室,形狀上圓下方,密室分內室、中室和外室三重,外室在南方開門,中室則在北方開門,內室在南方開門,門戶縫隙都用牲血遍塗,圍上布幔,使室內密閉無風。在內室中放上木案,將十二根律管依照方位順序直立案上,並在律管內端填上河內產蘆葦灰。在節氣前三天,人就入居室內觀察候氣。節氣一到,陽氣一動,會將律管內的蘆葦灰吹出。古人一般主要在冬至和夏至這兩大節氣時候氣。

律管內灰的動靜大小,也是人事反應的表徵。灰若小動,則是君臣和氣的表示,灰大動則表示臣氣強。所以這天地「一陽之氣」也是有感應反應的生命。《朱子語類》說:「今治曆家用律呂候氣,其法最精。氣之至也,分寸不差,便是這氣都在地中透上來。如十一月冬至,黃鐘管距地九寸,以葭灰(蘆葦灰)實其中,(冬)至之日,氣至灰去,晷刻不差。」就是說,以候氣法測得地下一陽氣衝黃鐘管內的蘆葦灰而出之時,就是精確交冬至的時分。以此來看,「天地一陽生」之氣,是確確實實可以被觀察到、捕捉到的。

註釋:
[1] 《崇禎十四年,禮部侍郎蔣德璟疏略》提到古今治曆之家很多,「其最精者,漢洛下閎《太初曆》以鍾曆,唐一行《大衍曆》以蓍策,元郭守敬《授時曆》以晷景,皆稱推驗之精,而晷景為近。」(清代《欽天監》錄))

[2] 李謙《授時曆議》說:「曆法之作,所以步日月之躔離(*運行距離),候氣朔之盈虛,不揆(*揣測、審度)其端,無以測知天道,而與之吻合。」@*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