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美設廠,引來「去台化」質疑,財經名嘴謝金河則認為這是中共在台發動認知戰。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玉山科技論壇演講,說「半導體產業用的是腦力,在大部份國家都有工程師不足情況。不是工廠搬到哪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會發展茂盛,『門都沒有』。」

謝金河在2022年12月18日一場名家講座中說:「巴菲特斥資41.2億美元買入台積電ADR,持股比重近1.4%,一舉成為台積電第五大股東。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晶圓廠移機典禮,美國總統拜登親自降臨,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陪伴在拜登兩旁,美國半導體大咖都來了,這就象徵台積電的偉大,那為甚麼台灣還有人在唱衰台積電?」

「TRUST」是台積電成功秘訣

我們知道,台積電早已有台灣的「護國神山」之稱,這也凸顯台積電在全球的地位。為甚麼台積電會有如此的傲人成就?謝金河說他有一次訪問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為甚麼得到全世界的訂單?張忠謀回說:「TRUST(信任)!」謝金河說,這就告訴你「信任」有多重要!他又說,「今天為甚麼大家不相信中共?就是因為中共破壞所有的產業秩序,大家要知道全世界只要有中共的產業染指,大概其它國家的產業就會被打掛了,最後關起來。」由於中共產業申請補貼,價格殺到讓全世界產業沒辦法生存。今天美國為甚麼要發動晶片戰爭?就是要把那隻會咬人的老虎(中共)的牙齒拔掉。

TRUST的中文可以是「信任」、「信賴」或「誠信」。而強調TRUST對經營企業的重要,20世紀全球首富洛克斐勒(John D. Rockfeller)可說是個代表性人物。他擁有龐大的財富,最重要的是來自其「標準石油」的經營,而他經營標準石油所採用的方式就是「TRUST」。不過,他的「TRUST」卻被稱為「托拉斯」,其淺顯通俗的同義詞就是「獨佔」,美國著名的〈休曼法〉(反獨佔法)就是因洛克斐勒經營標準石油而出現的。在當今的標準經濟學教科書,都告訴我們「獨佔」就是無效率,有害社會福利的表徵。在簡單清楚的理論圖示下,價高量少的「剝削」現象立即浮現,於是政府需要介入,要嚒強制分割、要嚒收歸國營,要嚒干預定價等等。其目的美名是「彌補市場失靈」,讓市場競爭力量重新發揮促進社會福祉效果。

獨佔、「托拉斯」、信任

不過,洛克斐勒終其一生,都堅持他所創造的「托拉斯」是一個好東西,最能讓資源作最有效率運用,他最常掛在嘴邊的是「合作」勝於競爭,由於合作、而且是推心置腹的忠誠合作,可以達到穩定、免於波動之苦,他之所以命其公司為「標準石油」,即源於此理念,而他認為在他的監管及核心忠誠份子的「合作」下,「標準」就可以得到。由其財富之創造,以及油價之低廉的事實,我們或許不可輕忽他的看法。

不知世人是否認真地想過「托拉斯」的原名「TRUST」之內涵,顧名思義「信任」是也。如此,這種經營方式的成功,先決條件就是成員間彼此信任,於是人人具誠信美德乃不可或缺。以此角度切入,洛克斐勒被描述成篤信基督教、律己甚嚴、滴酒不沾、信守承諾、節儉樸實等等與財大氣粗、珠光寶氣、奸滑狡詐市儈味截然相反,應該是可信的。在此至高無上原則下,「交易成本」可以降至極小,由而經營效率可提升、資源可作效率使用,也毋寧是極其自然的。

此在1937年之後,由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寇斯(R.H. Coase)所領銜的「產權經濟理論」裏,多少可以得到印證。尤其寇斯在1937年發表的〈廠商的本質〉這篇經典名作,已將廠商替代市場,由廠商的經理或監督者指導資源的運用,免掉許多種市價的決定,以節省交易成本作了扼要清楚解析。寇斯可說已將洛克斐勒的身體力行之實證,予以嚴謹地變為理論模式,只不知寇斯之提出這個石破天驚看法,是否得自洛克斐勒的經營靈感呢!

如果托拉斯果真符合社會,則政府法令的打擊恐徒勞無功,此由〈休曼法〉等反獨佔法之收效極微,甚至產生耗費成本負作用,已可知其一斑。不過,正如「信任」或「誠信」這個基本必備條件之重要所顯示的,在一個無誠信的社會裏,自然長成的托拉斯根本不可能出現,若有托拉斯,都是政府經營或政府法令保護的特權,它們的經營效率當然低落,對社會福利自然是負面的。

撫今追昔,洛克斐勒的托拉斯是道德沉淪、無誠信的當代社會之海市蜃樓。那麼,十九世紀的美國民眾攻擊標準石油,應該是多此一舉且夾雜著過多的妒嫉、挾怨報復心理了。

民無信不立

其實,TRUST不只在企業經營很重要,人際間的生活往來都非常重要,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中,「仁、義、禮、智、信」大家耳熟能詳,而「民無信不立」更被詮釋為「沒信用的人無法站立」,也就是爬在地上像動物而不是人;西方也有「誠實是最好的政策」之古訓。可嘆的是,隨著歷史的演變,誠信倫理卻逐漸腐蝕,最可怕的是標榜「假、惡、鬥」的共產黨,竟試圖洗腦全人類,以「假」取代「信」。

就以基本的「追求幸福人生」來說,食衣住行育樂的滿足是主要的,這不但需要利用自身擁有的資源,也就是本身提供的人力資源,還要用自然界的自然資源。不論是甚麼資源,相對於人類的慾求,總是相對地稀少,因而如何有效率地善用任何資源就是獲致幸福的最基本原則。由於人生總是持續一段期間,而且人類也是一代傳一代地生生不息,如何讓寶貴資源「用之不竭」,甚至於出現再生而讓資源變得更多,正是人類面對的一大課題。

絕大多數的常人都不是自給自足的,亦即,幾乎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中,共同生活、相互往來是極其自然的。如此一來,如何讓各自的資源經由彼此互動變得更有使用效率,讓1加1不只等於2,甚至於變成倍數,俾所有參與共同生活者的幸福都更為增進,當然是每個人的夢想。

分工合作讓1加1大於2

無可置疑地,促進幸福的標的物無限多,如果每個人都能將自己擁有的資源用在效率最高的用途,而後再來相互交換,必定就會產生倍數使用寶貴資源的效果。迄今,「分工」、「合作」等等名詞人人琅琅上口,其內涵就是如此。不過,如何分工合作,如何讓每個人都真的心甘情願奉行這個基本原則,卻是古今中外的千古難解課題。

在當前標準經濟學教本裏,「比較利益」原理的實現,可以解答「如何」分工,但估算比較利益卻是難事,而一旦分工,之後如何「分配」更是一大難題。至於如何引導常人推心置腹參與分工合作行列,發揮自身最大能耐,不用說更是困難了。

我們可以說,自有人類以來,就都在這些課題上尋求最佳答案,具體的表現則在各色各樣的「制度」、「規定」之出現,大至政治社會體制,如共產、民主、社會主義制度等等,小至任何團體內的運行準則。經過幾十年的實驗結果,共產體制被世人丟棄,自由經濟體制被人類認同,但以「私利」為個人行為動機的自由經濟體制或市場經濟,卻也運作得不順遂,甚至於時常被懷疑其對促進人類福祉的效果並不理想。其中的要因係「個人為了私利會傷害他人利益」,以世俗話語就是所謂的「以私利害公益」,於是衍生出需要政府來扮演重要角色的結果。到底政府應如何作為,其實也是自由經濟體制中的一大課題,歸根究柢,政府也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組織」而已。

誠信倫理是分工合作成敗關鍵

以上反覆申論,無非在強調人類一直在思索如何創建發揮最高分工合作效率的制度、組織、規則,以及如何引導個人自願地參與運作。俗云:人者心之器。抓住人心應是關鍵,那麼,人與人之間彼此「信賴」不就是關鍵之鑰嗎?這也是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最重視的「倫理」之體現,也就是被我們濫用了的「道德」之本質。

日裔美籍著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1998年出的《誠信》(「TRUST」)這本書中將這一點明白地指出,實在是難能可貴,因為當代經濟學界多年來已脫離這條「根本性」之路,本書能將之拉回供世人,尤其是經濟學界反省,應是一種貢獻。本書舉出一些國家曾經實施過、且被認為具有誠信美德在內的制度,如日本被熟知的終身僱用制,供讀者們參考玩味。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提醒,這些制度也不見得一直成功,癥結所在就是很多人的「誠信」一再褪色。

歷史上時常出現的金融風暴或金融危機,共同的特色就是貪污、舞弊嚴重、官商勾結、政府替代市場主導產業、金融業等的發展,讓資源嚴重地誤用、扭曲,也就是比較利益分工合作美德淪喪。相對之下,台灣雖然誠信這種市場美德仍有不足,但尊重市場的程度卻相對強過許多國家,至少讓中小企業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台灣之所以表現相對優異,是實行接近福山書中所推崇的「新興古典經濟學」之主張,若能再在「誠信」上多所充實,成就當更高。

不過,提到誠信,台灣住民應該也心有慼慼焉,早年以來這個課題一再被凸顯,也似乎受到特別重視,但在「心靈改革」都已成為運動下,欺騙、虛偽還是台灣社會裏的普遍現象,尤其選舉時特別猖獗。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的寫照嗎?「言行不一」是否就是違背誠信的具體表示呢?福山的這本《誠信》還是可提供嚴肅思考、反省的素材呢!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