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婷導演花費十年拍攝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未正式上映,優先場每場都爆滿,電影記錄創校逾百年的香港英華女學校,六位女孩從十二歲到二十二歲的成長過程。今期的「校園開放日巡禮」就詳敘英華女學校的歷史和分享其校園開放日的點滴。

英華女學校位於香港羅便臣道,是一所資助的女子中學,主要的教學語言為英文。2021/22學年,學校開辦共30班,中一至中六各5班。學校參與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收生,在170個學額中,約三成六來自自行分配及重讀生學額,其餘六成四為中學統一派位,當中大部份學生來自中西區,其他分別來自灣仔區、東區、南區及離島區。學校在1900年由倫敦傳道會所創辦,在1966年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接辦至今,校訓是「寸陰是惜」。

英華女學校及合一堂。(鄺嘉仕提供)
英華女學校及合一堂。(鄺嘉仕提供)

自1891年倫敦傳道會購入現時般咸道及羅便臣道間的山崗為基址,先後開設雅麗氏利濟醫院及西醫書院、傳教士宿舍、那打素醫院及護士宿舍等。而英華女學校校祖牒喜蓮姑娘,在1893年開始堅持在倫敦傳道會基址範圍內,設立讓女子讀書的書塾及居住的宿舍,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和他們有更多共同學習及生活的時間,讓他們更能在基督的環境中成長。

英華女學校(當時稱為訓練學校,在1920年才易名至今)在1900年開學,當時是一所提供寄宿服務的私塾,收容弱勢的女子,為他們提供基礎教育,提倡男女平等。學校在1901年便成為補助學校。1910年代社區出現變化,居住於附近較富有的華人社區擴大,他們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得到更優質的教學,所以學校提供更先進的教育服務,例如在1911年開辦幼稚園、1921年中學以英文授課,及在1916年至1926年間提供過師資培訓等。

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光復動員,英華女學校早在1945年10月便在原址復課。在1949年中國主權易手前後的難民潮,1950年代開始的嬰兒潮夾擊下,中學學額的需求大增,學校在1950至1960年代有重大的校舍重建計劃,出現了第二代校舍。而現今在2019年完成重建復校的,是學校的第三代校舍。在現時校舍中,仍保留有一座第一代校舍的建築,就是在1926年建成的幼稚園,尖頂中式單層建築,現時是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保留作校史館。而在1953年建成,第二代校舍的木門和紅磚,連同關於學校歷史的照片,則重置於學校正門內最當眼的位置。

近日上映的《給十九歲的我》,是身為英華女學校畢業生的張婉婷導演,受時任校長石玉如女士委託拍攝的紀錄片,從2011年開始拍攝當時就讀中一的學生開始,直至他們畢業離校為止。影片中石校長表示計劃拍攝這班學生在羅便臣道重建前後及暫寄深水埗的三代校舍生活,但可惜因工程延誤,被拍攝的學生最後只能以畢業生身份回新校舍參觀。看來,英華女學校的創建,擴建和重建,從來都是一波三折的。

在1899年第一代校舍興建前,牒喜蓮姑娘由1893年開始奔走,最後共籌得10,300 港元完成第一代兩層高的小樓,並在1911年增建西面校舍。到了1920年代的擴建,在1914年已開始討論,在經過省港大罷工拖延後,預計興建費用已上升至6.5萬元。學校主要的籌款工作在1927年,以「為神、為國、為英華」的口號展開,在經過學生及老師共籌得一萬一千多港元,富商蔡功譜認捐一萬元,及政府最高兩萬元的等額配對,擴建工程在1927年底才開始,並在3個月的時間內便完成。

英華女學校第一代校舍保留下來,1926年興建的幼稚園建築,現為三級歷史建築,將改裝為校史館。(鄺嘉仕提供)
英華女學校第一代校舍保留下來,1926年興建的幼稚園建築,現為三級歷史建築,將改裝為校史館。(鄺嘉仕提供)

英華女學校在1948年校董會成立後,即開始討論重建第二代新校舍,西座校舍的過程相對順利,兩座第一代校舍在1950年開始清拆,西座校舍在1952年動工,在1953年便落成。重建費用約為50萬元,由政府出資及學校籌款約各半。但第二代新東座校舍,在1954年已向政府申請興建,卻適逢1955年政府推出新的補助政策需要各補助學校重整架構,例如將小學學額改為中學學額,以應付預期的中學生數目增長。最後學校在1960年決定停辦小學,由1962年開始停收新生,換取了新東座校舍在到1967年落成。此次擴建的費用達300萬元,由政府補助180萬元,免息貸款60萬元,校方在落成時籌得31萬港元。

英華女學校的師生雖然在2012年已為重建第三代校舍而遷到深水埗前德貞女子中學校舍上課,但因預算的建築費超支,需要重新向政府及立法會申請撥款,重建工程延至2014年才正式展開,到2019年完成開學時,學校仍在進行一個二億元的籌款計劃。而政府本身對學校重建的預算支出,亦已由原來的4.33億上調至6.53億港元。

英華女學校在1950年12月舉行了學校首次賣物會,當時剛剛開始籌建第二代校舍,共籌得二萬三千多元。而在1960年,學校舉辦了為期兩天,慶祝創校60周年的學生成績展覽及校慶開放日,內容包括學生表演,成績展覽及教學示範,小學低年級唱歌、國語及英文等教學示範,小學高年級再加戲劇教學示範,而中學生更加有體育教學示範等。

英華女學校第二代校舍保留在1953年建成的木門和紅磚,重置於學校正門內最當眼的位置。(鄺嘉仕提供)
英華女學校第二代校舍保留在1953年建成的木門和紅磚,重置於學校正門內最當眼的位置。(鄺嘉仕提供)

而英華女學校對上一次預計舉辦的大型開放日,是在2020年3月底的星期六及日,舉行為期兩天慶祝其創校120週年的校慶開放日,但最終因疫情及其相關防疫要求而取消。而對上一次成功舉辦的大型開放日,是在2010年3月底所舉行的慶祝110週年校慶開放日。當時的開放日仍在羅便臣道第二代校舍內舉行,亦是重建前的最後一次,所以別具意義。

關於學校重要的歷史照片,重置於學校正門內最當眼的位置。(鄺嘉仕提供)
關於學校重要的歷史照片,重置於學校正門內最當眼的位置。(鄺嘉仕提供)

英華女學校在近年多在12月首兩個星期六,舉行以中一入學簡介會為名的開放日,讓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及其女兒預先報名參加。資訊日通常有三場,上午兩場和下午一場,內容主要介紹學校的最新發展,報讀時需要留意的地方,及供參加有發問的時間。而今年 2022年一次的中一入學簡介會,學校安排了在12月10日舉行,歡迎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及其女兒,可以網上報名參加。但眾所周知學校廣受家長歡迎,報名從來十分搶手,所以筆者在執筆時已知名額已滿。◇

在2019年落成入學的英華女學校第三代校舍。(鄺嘉仕提供)
在2019年落成入學的英華女學校第三代校舍。(鄺嘉仕提供)

在合一堂門口向上望最標誌性的英華女學校禮堂。(鄺嘉仕提供)
在合一堂門口向上望最標誌性的英華女學校禮堂。(鄺嘉仕提供)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