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87年起草和審議《美國憲法》時,美利堅合眾國的建國先父們力求通過種種憲法機制──如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聯邦制以及由選舉團間接地推選總統──使新生的共和國免受政黨和派別的影響。

政黨制度的形成

在美國建國初期,只有擁有財產的男性才有選舉權。但從十九世紀初開始,由於移民、城市的發展,以及美國向西部擴展等其它民主化力量的影響,這一限制開始被削弱。

在隨後的幾十年裏,隨著對財產所有權、種族和性別等限制的取消,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口獲得了選舉權。隨著選民人數的增加,政黨逐漸把動員日益增加的選民作為獲得權力的手段。為執行這一根本性的任務,政黨日趨制度化。因此,美國的政黨伴隨著民主的發展而興起;到了1830年代,它們已經打下穩固的根基,確立了強有力的地位。

今天,從十八、十九世紀時期的政黨演變而來的共和黨和民主黨主導著美國的政治進程。除極少的例外情況,總統、國會、州長和州議會現在都由兩大政黨控制。例如,自1852年以來,歷屆總統不是共和黨人就是民主黨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時期,兩大政黨在總統大選中平均獲得近95%的選票。

在美國50個州中,很少有非民主黨人或共和黨人擔任州長的情況。國會或州議會的無黨派或第三黨派議員的人數極少。

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選民稱自己是「無黨派人士」,在很多州,這些人可按照無黨派人士的身份登記投票。但是,民意調查表明,即使是那些自稱無黨派的人士,通常也有黨派傾向。

雖然兩大政黨負責組建並主導了聯邦、州及地方政府,但與很多民主國家的政黨相比,它們往往缺少黨內統一的意識形態和綱領規劃。由於兩大政黨尋求適應美國的政治進程,務實主義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

兩大主要政黨

如上所述,自1860年代以來,共和黨和民主黨一直主導著選舉政治。這種一成不變的、始終由兩大政黨壟斷國家選舉的歷史既是政治體制使然,也反映出美國政黨的特色。

美國選舉聯邦和州議員的標準方式是「單一席位選區」制(single-member district)。這意味著,誰贏得多數選票(即在任何一個特定選區贏得的票數最多),誰就當選。

與很多民主政體的比例代表制不同的是,「單一席位選區」制使任何一個選區只可能有一個政黨獲勝。因此,「單一席位選區」制有助於形成兩個基礎廣泛、有足夠的管理能力、金融資源和公眾吸引力、能夠在全國各地贏得議會選區多數票的政黨。

在此制度下,小黨和第三黨候選人被置於不利地位。金融資源少、民眾支持率低的政黨往往無法獲得任何席位。因此,由於美國選舉制度的「贏者通吃」的結構,新政黨很難獲得足夠比例的代表和全國性影響力。

選舉人團制度

由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又譯選舉團)選舉總統的制度進一步強化了兩黨制。在選舉人團制度下,美國公民實際上不直接投票選舉總統和副總統。各州選民投票選舉承諾支持某位總統候選人的「選舉人」(elector)。

選舉人的數目相當於一個州在國會中擁有的代表的人數──即該州眾議員和參議員的總和。候選人必須在50個州的538張選舉人票中獲得絕對多數,即需要至少270張選舉人票,才能贏得總統選舉。此數字包括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三張選舉人票;哥倫比亞特區不是一個州,在國會沒有投票權。

有關絕對多數票的規定使得第三黨候選人當選總統極為困難,因為各州選舉人票的歸屬採取(贏者通吃)方法分配(僅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例外)。換言之,一個候選人在一個州獲得選民多數票以後──即使是微弱多數──將贏得該州全部的選舉人票。

選舉人團制同「單一席位選區」制一樣對第三黨不利,因為第三黨在任何一州贏得選舉人票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更不用說要在當選總統所需要的多個州獲勝了。

美國建國先父們建立選舉人團制度是為了讓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分享權力。在選舉人團制度下,競選總統時得到的普通選票數目不能決定最終結果。因此,按照州的選舉人票計算和按照全國的普通選票計算可能產生不同結果。

事實上, 美國歷史上有17位成功當選的總統並未獲得多數普通選票,其中第一位是在1824年選舉中獲勝的約翰·阿當斯(John Adams),最近一位是2000年當選的小布殊(George W. Bush)。

力求獲得廣泛支持

共和黨和民主黨力求得到廣泛的支持,並往往從各經濟階層和具有不同人口特徵的群體中獲得支持。

非洲裔和猶太裔選民中的絕大多數通常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除此之外,共和黨和民主黨在幾乎所有主要的社會經濟群體中各自都有大批的支持者。

兩黨在政策立場上還表現出靈活性,一般並不嚴格遵循某種思想體系或政策目標。美國政黨歷來最注重的是在選舉中獲勝並掌控政府的人事安排。這種非教條的運作方式使共和黨和民主黨能夠容納多種異見,並且在第三黨和抗議運動出現時將其吸收到自己的陣營中。

由於兩大政黨在各個社會經濟階層的選民中享有廣泛支持,並且要在一個以中間派意識形態為主體的社會中運行,因此,美國政黨的政策方針基本遵循中間路線。

一般來說,共和黨被視為保守黨,更強調財產權和累積私人財富,尊重傳統和家庭;而民主黨則被視為較為偏左,主張採取有激進派傾向的社會和經濟政策。但在實際運作中,兩黨在掌權後都傾向於採取務實路線。

分散型的組織結構

除了在意識形態上比較靈活外,美國兩大政黨的特點是組織結構分散。

總統就職後並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本黨的國會議員都會對他提出的項目給予忠實的支持,國會中的政黨領袖也不能指望本黨成員在投票時嚴守黨派立場。

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在國會分別組成的多個核心小組(由現任議員組成)享有自主權,可以推行與總統立場相反的政策,即使與總統同屬於一個政黨。同樣,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眾議院和參議院競選委員會也獨立於黨的全國委員會,由於後者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本黨人士競選總統,因此這些委員會在競選集資方面也自行操作。

而且,除了在推選代表出席全國提名大會的程序上行使權力外,黨的全國性機構極少干預各州的黨務。

這種分散的組織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是憲法規定的分權制的結果,即聯邦和州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這種分權制使屬於某一政黨的議員不太有必要與由本黨推選的首席行政官保持一致,國會議員和州議員都是如此。

美國的這種聯邦、州和地方多級政府的體制在不同級別形成了成千上萬個公職人員選區,從而導致政黨的組織結構更加分散。

如上所述,通過預選推舉候選人的做法也使政黨組織無法控制對本黨候選人的提名,從而削弱了黨的權力。這種情況促使候選人建立自己的競選組織和選民基礎,以便首先奪得預選勝利,然後力爭在大選中當選。#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