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悠遠又無垠的宇宙是生命的來處,天地人間是人返本歸真的道場。啟蒙書《千字文》的內涵展現哪些中華文明的精髓呢?中華大戲開場,開宗明義指出甚麼精義?
本節主題: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怎麼展開的?《千字文》是從遠祖三皇五帝(文中講到三帝)講起。伏羲、神農和黃帝是為三皇。少昊、堯、舜是五帝中的三帝。這些經典人物,傳達甚麼文化特色?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語意‧印象】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中華民族的遠祖:龍師伏羲、火帝神農、鳥官少昊、人皇黃帝。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黃帝時,神人史官倉頡模仿鳥獸之跡,初創了文字,胡曹造了衣裳。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唐堯虞舜兩位帝王出於大公無私,傳賢不傳子,遜位禪讓。
【內容義蘊與典故傳說】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此聯講中華民族的遠祖和人文初祖。
伏羲氏畫八卦,明天道,為天王;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採製草藥為民療病,為地皇;黃帝軒轅氏,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造弧矢(弓箭),製舟楫,興人利,為人皇。
(*五氣為五方之氣。又《書‧洪範》說五氣為:雨、暘、燠、寒、風,對應五行。 )
龍師是伏羲(太昊),火帝就是炎帝;鳥官是黃帝之子少昊帝,人皇是指黃帝,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伏羲時,河中龍馬背負八卦圖出河,就是一般所傳說的「河出圖」,天賜伏羲治世的智慧,這是至德之世的徵兆,「老子曰:至德之世……河出圖,洛出書。」(《文子‧道德》)《周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因此伏羲畫八卦,並以「龍」紀官名。《左傳》說,伏羲氏以龍紀官名,故稱「龍師」。《史記》記載伏羲的官名如下: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
火帝就是炎帝、即神農帝,《古史考》說,炎帝有火應,故曰火帝。《帝王世紀》說,神農氏,姜姓,以火承木,故謂之炎帝。《周書》說,神農時天降下了粟子雨,神農耕地種五穀以養民,製作陶器來裝食物,製作耒耜等耕種的用具,來增進農耕的效率;神農且嘗百草,以治療百姓的疾病。傳說上天賜給神農一個水晶肚,讓他可以看到肚子裏的草藥,辨別毒草的作用。從此有農事的生產、有藥方療癒身心。
鳥官是指少昊帝,五帝之一,黃帝和嫘祖所生,名摯,姬姓。摯修太昊之法,故稱為「少昊」。《春秋左傳》說,少昊登位時,飛來了祥瑞的的鳳鳥,所以少昊又稱「鳥官」。
少昊氏以鳥紀官:因為鳳鳥知天時, 故而以鳳鳥氏掌管曆法,正天時,為「歷正」之官;元鳥(玄鳥、燕子),春來秋去,故而以元鳥氏「司分」,是為御史;伯趙(伯勞鳥)夏至來、冬至走,故而以伯趙氏「司至」,專司夏至、冬至;青鳥是鶬鷃,在立春時開始鳴叫,到立秋而止,故而以青鳥氏「司啟」;丹鳥是鷩雉,以立秋來,立冬去,故而以丹鳥氏「司閉」。以上四鳥官都是「歷正」之屬官。
少昊帝時代的官職已經非常多,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在當時都已經設立了。(見《通典‧職官一‧歷代官制總序》)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此聯講中華文化中,重要的文明如文字傳媒和衣裳等物質文明,都是在黃帝時代創製的。
人皇是黃帝也。姓公孫,名軒轅,有聖德,以有熊為都,居軒轅之丘,故而以軒轅為號。黃帝時,神人史官倉頡摹擬、傚法鳥獸之跡,初創了文字。《中論‧治學》說:「倉頡視鳥跡而作書,斯大聖之學乎神明而發乎物類也。」漢字不是一般的方塊字,而是來自神明的賜予。如《傳書》言「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感動神鬼。
黃帝之后嫘祖教民種桑養蠶,抽絲織布,胡曹發明衣裳(上衣稱衣,下裙稱裳)。另外還有伶倫制定音樂,隸首開創算術,大橈作甲子,容成造曆書,岐伯教醫理。這些身懷絕技的大臣,幫助黃帝建立了人文始祖的功績。
還有黃帝時代造屋宇,讓人民脫離穴居生活,百官到位,使人民得到化育。《群書治要‧本紀》說:「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處,死則厚衣以薪,葬之中野,結繩以治,及至黄帝,為築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而易以棺槨,制以書契,百官以序,萬民以察,神而化之,使民不倦,後作雲門、咸池之樂,周禮所謂大咸者也。」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此聯是講政治的標竿——推位遜讓之德,唐堯、虞舜兩位帝王遜位禪讓。
「陶唐」就是堯帝的稱號,堯是帝嚳(五帝之一)之子,名放勛。堯最初封於陶,後封於唐,有天下之後,號稱為「陶唐氏」,以陶唐為國名。「有虞」是舜的稱號,舜帝姓姚,名重華,顓頊(五帝之一)的六代孫,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
堯帝有天下,其子丹朱不肖,堯不傳位於子,而傳給舜;舜帝有天下,其子商均亦不肖,舜不傳位於子,而傳之禹,這是他倆大公無私、推位禪讓的實踐。
堯十五歲時輔佐帝摯,受封於唐;年二十登帝位。堯在位五十年(那時七十歲)提拔舜(三十歲),又過了二十年,在他九十歲時讓舜攝政,又過了二十八年後,堯帝崩,指定舜為王位繼承人。
三皇五帝開展中華神傳文化的樂章。
【故事插播:舜以大孝得天下】
舜竭盡孝道,以供養父親瞽瞍。母親死後,瞽瞍再娶,生了同父異母弟弟象。瞽瞍又愚昧又頑固、後母很凶狠,異母弟的象則很傲慢,他們讓舜去挖井、塗糧倉牆壁,設陷阱要殺死舜。舜大難不死,對父親越是孝順,終於感化了一家人和睦相處。舜二十歲時,以至孝聞名鄉里。有人向堯帝舉薦舜,堯帝將二女娥皇、女英嫁給他為妻,觀察他的齊家能力。舜自己作表率,領著兩個妻子,孝順父母,家庭美滿和樂。
舜耕作於歷山南面,那裏的耕農都為他讓路;舜於雷澤捕魚,漁夫都把補得的漁獲彼此均分;舜在河濱作陶,那裏的作陶人作出的陶器都堅固不壞。
堯經過一番考察之後,乃任命舜擔任司徒太尉一職,並考核他治理國家之道。舜舉用八位以自己的才德教化百姓的良才,讓天下達到和樂的境地,並舉用八個有才幹善於治國的賢人,除掉四惡,讓天下人都心悅誠服。
堯又將舜放到大山裏,經歷烈風雷雨的考驗,舜都不迷路不心驚,於是,堯認可了舜通過了各種執政的考驗,而讓他攝政(這時舜五十歲)。舜攝政二十八年,堯崩,他又服喪三年,才即天子之位(八十一歲登位),天下受到感化,蠻夷都服從他。孔子讚美舜:「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就說,舜的至孝和友愛的德行,讓神明都讚賞,光披四海寰宇。
(《尚書》說:舜三十歲時就被舉用。攝政三十年,登天子位五十載,死於一百一十歲。)
舜八十三歲時進用大禹,在他九十五歲時讓禹攝政。舜於大禹攝政五年後崩,年百歲。
【故事插播:諫鼓謗木】
《擊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論衡》
這首《擊壤歌》是堯帝時代人民自在生活的寫照,人民蒙受帝堯的教化而不自知。《史記》記載,堯帝名放勛,他有著像天一樣的美德,神一般的智慧。他高貴又親切,讓人們感受到像太陽一般的溫暖;他雖然富有,卻不驕傲,雖然尊貴,卻不放縱,人們仰望他的時候,就像看到天上燦爛而高潔的雲彩。他尊敬有善德的人,他能讓九族的人都和睦相處;他領著百官,照顧人民,讓人民自在且自給自足、安居樂業,感受不到國家、皇帝的約束和干擾。
堯出巡時,有一天見到一個山民倒在路旁呻吟、喊餓,堯便拿出自己的乾糧遞過去給山民,說:「吃吧,是我使你挨餓的呀!」山民感動得熱淚盈眶,狼吞虎嚥地吃起來。一旁的大臣們也都仿傚堯,從自己的口糧中拿出一部份,散給了挨餓的人。
他們又路過一個小鎮,堯發現一個罪犯被捆著,在街上示眾,便走過去問公差:「他犯了甚麼罪?」公差回答:「偷糧食。」堯問罪犯:「你為甚麼要偷糧食?」罪犯回答說:「我們那裏遭旱災,一粒穀也沒得收成。」
堯便對公差說:「你把我也捆綁起來吧,是我使他犯罪的。」
公差和隨行大臣慌忙跪下,說是人民自行犯的罪。堯認真地說:「人民無力抵抗災害,是我的責任,他們沒得吃而去偷盜,是我沒把他們教育好。不能說與我無關。」於是,堯命令大臣們把他捆起來,站在罪犯的旁邊。老百姓聽說了,都從四面八方湧來,大夥兒哭成一片。忽然,人群中走出十幾個人來,跪倒在堯的面前,聲淚俱下地坦承了自己以前所犯的罪行,且主動表示願意接受處罰。
堯視察民情回來之後,在茅屋大殿裏對滿朝大臣說:「有人挨餓,有人沒有衣服穿,有人偷盜犯罪,這都是我的過錯,我要下『罪已詔』向百姓檢討我的過錯。」「百姓生活不好,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天災,應該檢討我這個主政的人。我不能怨人民不能忍受,應該想想我在治理國家時,哪些地方做錯了?」
帝堯是一位凡是反求諸己的聖君。《帝鑑圖說》記載:堯在殿大門前左面,設置一面「敢諫之鼓」,使天下人都可以來見他,言所欲言,暢言無禁;他又擔心自己聽不到背後的議論,就在殿門的右邊,設立了一根「誹謗之木」,讓天下人都可以攻其過,在木上寫下他的過失,讓自己不錯失改過的機會。
小結:中華文化的開篇,展現給人的就是神傳文化的光輝與靈明;活躍在神州舞台的中華民族,自始就扮演著神傳給人的文明歷史。
其它參考資料:史淨《重德愛民的上古聖君:堯的傳說》
─點閱【名作故事】系列─ #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