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是一種年輕人、老年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而且死亡率比許多癌症還要高。有一些人一聽到「衰竭」,就以為是心臟不行了、要罷工了,但其實心臟衰竭有症狀輕、重之分,只要及早治療,不但能大幅降低死亡率,也能保有足夠的心臟機能。

1心臟衰竭出現的症狀

人的頭腦能思考事情、手腳能做出動作、腸胃能吸收營養、腎臟能製造尿液,各種身體運作都需要血液的供應才能進行,當發生心臟衰竭時,心臟無法好好地把血液送到目的地,就會造成器官缺氧,出現下列的症狀。

①腸胃吸收不良。

②腦部因缺氧而頭暈。

③四肢冰冷、發麻無力。

④嚴重的心臟衰竭會造成肝臟循環變差、肝腫大,影響肝臟功能。

⑤肺部因氣體交換變差或肺臟血液無法順利輸送出來,造成肺水腫,會感到喘。

⑥腎臟需要身體1/5的血液以滿足循環需要,讓毒素可以過濾出來,心臟供血不足時,腎功能變差,尿液也會變少。

2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

心臟是負責把血液、氧氣、養份輸送到全身的器官,就像一個馬達,把血液送到全身,向上送到頭部,向下送到足部。當發生問題時,心臟收縮力下降、無法把血液輸送出來,就會造成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又稱為「鬱血性心衰竭」,俗稱「心臟無力」,是指心臟功能受損,心臟無法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以滿足身體和組織代謝的需求,因而產生一連串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氣喘、運動耐力變差、疲倦、全身或四肢水腫,通過臨床檢查則會發現有心臟肥大和肝腫大的情形。

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說,高血壓、心臟疾病(含心臟老化)、年長、肥胖、糖尿病等因素,是造成心臟衰竭的主要原因,而且心臟衰竭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20~30歲多是心臟瓣膜或心肌炎的原因;40~50歲常見為冠狀動脈問題;60歲以上通常是老年退化和瓣膜鈣化。

此外,心臟衰竭是死亡率極高的疾病。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曾經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心臟衰竭患者住院後30天的死亡率為10.4%,1年為22%,5年為42.3%,相較於乳癌、大腸癌、皮膚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死亡率要高。

3心臟收縮力下降的原因

劉中平提出,造成心臟收縮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下列3個。

⓵高血壓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臟衰竭原因。長期高血壓會造成心臟的彈性變差、舒張功能不良,進而心臟收縮力下降。

⓶冠狀動脈疾病

心臟是由肌肉組成的器官,需要大量血流供應本身的肌肉,當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發生栓塞、狹窄,即是心肌梗塞、狹心病,就會造成心臟收縮力下降。

⓷瓣膜性心臟病

心臟的瓣膜功能不良,會發生瓣膜性心臟病,即造成心臟收縮力變差。除了上述的3個主要原因之外,罹患糖尿病、飲酒過量等,也會造成心臟收縮力下降。

4保健心臟的5個建議

劉中平提醒心臟衰竭患者,一定要重視心臟的保健,避免再次發作而入院,或是造成心臟衰竭的情況惡化。在此提出5個保健心臟的建議。

❶按時服藥

除了配合治療之外,務必按時服藥。

❷控制體重

保持正常體重,體重短期增加或減少太多都不好。

❸感冒快就醫

心臟衰竭復發的患者,將近 1/2是感冒造成,因此患者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狀時,務必趕快就醫,以免心臟衰竭復發。

❹控制水份和鹽份

心臟衰竭患者因為水份排出不良,很容易水腫,因此水份和鹽份的攝取量都應少一點,並避免吃太多有刺激性的食物,或是吃太飽;喝水要避免一口氣喝下太多水,建議每喝一口水,含在口中8秒鐘再吞下去。

❺進行有氧運動

人體將近1/3的血液集中在臀部、大腿和小腿,所以心臟衰竭者多會出現下肢水腫、循環不良,甚至會出現靜脈栓塞,建議持續進行走路、健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有助於活動雙腿,促進下半身循環,進而帶動全身循環,同時也能預防靜脈栓塞和水腫。◇

劉中平補充說,無論出現上述哪一種症狀,只要覺得喘、水腫,或是越來越疲勞無力,通常有1/3與心臟問題有關。

所以60~70歲的長者,長達1個月以上覺得喘,建議做心臟功能評估;超過70歲的長者,走路開始變慢,而且走一下就會喘,也有可能是心臟功能惡化,務必儘早就醫檢查。

此外,心臟衰竭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患者可能在昨日覺得人還好好的,今天突然變得很喘、休克或血壓變低,就需要立刻進入加護病房,常見原因是心肌梗塞或細菌性心內膜炎;慢性患者則是慢慢地感到越來越喘、越來越疲勞。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