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樓、工業事故或交通意外往往令傷者骨盆骨折,危及生命。前伊利沙伯醫院創傷部總監、港大醫學院名譽臨床副教授李建恩醫生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由伊利沙伯醫院首創的盆骨骨折三合一療法,將傷者死亡率由六成降至約一成。這一療法享譽國際,被稱為「香港方法」。最近,他與團隊出版新書,將最新的治療創傷方法以及臨床經驗傳承給新一代醫生。

(fotolia)
(fotolia)

 

在意外創傷中,盆骨骨折有「致命骨折」之稱。李醫生說,這是因為盆骨內有很多器官、動脈、靜脈。如果僅僅用支架將盆骨固定,盆腔內繼續流血,令傷者失血過多死亡。

自從1994年伊利沙伯醫院成立創傷團隊以來,醫生用了很長時間改善盆骨骨折病人的急救方法,發明了「三合一」療程。李醫生介紹,「三合一」的發明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使用支架固定盆骨並輸血,但盆腔內靜脈、動脈無法止血,死亡率有60%;2000至2008年為第二階段,引入動脈栓塞術,在固定盆骨後,X光醫生在病人的大腿扎針,用X光方法將流血的動脈塞住,這時死亡率下降到45%;2008年開始,醫生們在外國學到填塞術(packing),並將填塞術與以上步驟同時進行,死亡率大減至12.5%。

李醫生說:「外國用填塞術,是當最後沒辦法才用,譬如用了支架、動脈栓塞術後,病人情況仍不斷轉差,就在他的盆腔開一刀,用棉花塞進去,但往往這個動作做得太遲。我們學了填塞術後,與伊利沙伯各個部門討論,不如我們三個步驟一起做,同一時間、同一地方、同一張枱(same time,same place,same table)。」

首先,骨科醫生用支架固定骨盆。然後,外科醫生在盆腔開刀並用紗布塞住盆腔左右,每邊用三條很長的紗布填塞,這個過程需要大約半小時。之所以骨科醫生和外科醫生先做手術,是因為他們隨時待命。在這期間,X光醫生也準備好了材料,之後就用動脈栓塞術堵住流血的動脈。

李醫生強調,「三合一」的精髓,就是一分鐘都不會浪費。

三合一療程救活跳樓青年  創新方法避免腿截肢

使用了「三合一」後,醫生們發現創傷病人死亡的情況明顯減少,原本凶多吉少的嚴重創傷病人也可以救回。

李醫生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名二十多歲的男青年,吃了毒品K仔,從樓上跳下來。那天晚上,李醫生接到鄭敏樂醫生打電話呼救,急忙趕來醫院,發現病人情況已經太差,沒法做CT,決定立刻上手術室。

「CT房有個花名,叫死亡隧道(Tunnel of Death)。」李醫生解釋,每當創傷病人來到急症室,他要迅速作出決定,送CT房還是直接上手術室,如果情況太差、血壓很低,病人在CT室心臟停跳就糟糕了。

這名青年上手術臺後,雖然沒有照CT,但李醫生看到他腹部脹起來,照超聲波發現腹內有血,明顯是跳樓導致盆骨骨折。他解釋,人從高處墮下,力從腳板上升到盆骨、腰骨,會導致盆骨散架。

「打開腹腔之後,發現肝在流血,我們拿紗布塞住。盆骨就做三合一,這是我們的標準流程,包括支架、填塞術和動脈栓塞術。做完後情況好一些,血壓從量度不到,變成80/40,脈搏仍然快。」

不過,病人的一條腿始終是冷的,摸不出脈搏,沒有血流。病人狀況太差,如果做血管搭橋手術,起碼需要4、5個小時,病人會死在手術台上,可是如果不做搭橋就要鋸掉腿。這時醫生決定嘗試一種新的搭橋方法,用一根喂嬰兒的塑膠喉管暫時接通大腿的血管,接通後病人的大腿稍微變暖,之後再將病人送入深切治療部(ICU),輸血、吊鹽水。

李醫生說,用塑膠管暫時接通大腿的做法屬於「損傷控制」(damage control),需要控制的是流血,以及排出髒東西,例如腸斷了,需要盡快收拾,但不可花費太長時間。

「最後救回這個病人,腳也不用截肢,因為他年輕,我見到他時,他用四腳架自己走出去。」李醫生感慨道,「如果沒有三合一療程,沒有填塞術,沒有(搭橋的)喉管,病人就不在了。」

三合一療法推廣國際 被譽為香港方法

在創出「三合一」療法後,伊利沙伯醫院團隊不斷收集數據,發表論文,將這一療法推廣到全港及全世界。在2013年,他們去澳洲發表研究成果時獲獎,其後獲邀前往美國外科醫學院總部報告,「三合一」也因此受到國際認可,被稱為「香港方法」。伊利沙伯醫院還開班教授「三合一」,培訓新的外科醫生、骨科醫生,目前幾乎所有香港醫院都在使用這一方法。

「一個好的研究,其實可以改變世界。」李醫生感慨說。

之所以伊利沙伯醫院能開創這一方法,李醫生說,伊利沙伯醫院科室齊全,急症室、外科、骨科、X光、ICU等各科醫生更是團結合作,隨叫隨到,具有其它醫院所不具備的條件。「三合一」療法不是他或鄭敏樂醫生一己之力創造,而是伊利沙伯醫院整個團隊創造。

最近,李建恩醫生與鄭敏樂醫生合作編著了《創傷學技術與發展》(Current Practice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Trauma),封面圖片展示了盆骨骨折三合一療法。

李建恩醫生在新書發布會上表示,現有的創傷學教科書內容已經過時,而他們的新書務求囊括學科的最新進展,除了「三合一」,也邀請了國際創傷專家撰寫不同章節。李醫生說,伊利沙伯醫院被譽為九龍的「龍頭醫院」,九龍的奇難雜症都來到伊利沙伯醫院。書中不僅有理論與方法,更包括了大量真實案例。

骨科微創手術 令臥床時間減三分二

對於嚴重創傷的病人來說,「三合一」是救命的第一步,後續還要做很多手術。李醫生形容,如果將創傷治療比喻成足球賽,「三合一」如同龍門,守住龍門後,再將球踢給前鋒,前鋒就是骨科。

嚴重創傷病人在康復期間仍會遇到很多問題。病人盆骨安上支架,需要在骨科病房長期臥床,可能會出現肺炎、靜脈栓塞、壓瘡等。

近年來,伊利沙伯醫院的骨科團隊也應用了很多新方法,幫助病人盡快康復。李醫生說,以往進行大手術打開盆腔,傷口很大,但現在的微創手術,利用電腦掃描(CT)導航用螺絲固定骨折位置。傳統手術後病人起碼要臥床三個月,而接受微創手術後病人流血少、康復快,一個月就可以自由行動。不過,這一手法目前還未普及,伊利沙伯醫院是率先使用新方法的兩間醫院之一。

遇到意外事故怎麼辦?

在香港,意外創傷多數屬於鈍性創傷,例如高處墮下、工業意外、交通意外;至於穿刺性創傷,例如刀傷、槍傷則相對少見。最近,Mirror演唱會發生巨型屏幕墮下壓傷兩名舞蹈員事故,阿峯盆骨被壓傷,阿Mo頸椎嚴重受傷。

發生類似的創傷事故應如何處理?李醫生介紹說,創傷處理有ABCDE原則,依次是:A(Airway 呼吸道)、B(Breathing 呼吸)、C(Circulation 血液循環)、D(Disability 失能)、E(Exposure 全身檢查)。

排在首位的是呼吸道和保護頸椎,避免呼吸道塌陷導致傷者窒息。以演唱會事故為例,傷者被巨型屏幕砸傷頸椎,醫護人員需即時為他打通呼吸道。其次要關注胸腔,是否有骨折、氣胸、血胸。第三部則處理出血問題,避免傷者失血過多。如果是肉眼可見的傷口,可以按壓止血,但如果腹內、盆腔內流血就很難止血。第四步檢查腦和骨頭的情況,最後進行全身檢查。在受傷後的「黃金一小時」內,須有條不紊,逐步進行以上步驟。

至於一般市民,如果遇到意外事故,除了打999求救之外,李醫生提醒,最主要注意保護傷者頸部,不要搬動傷者導致頸部損傷。◇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