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猴痘病毒仍在多國爆發。大量媒體和衛生機構早期都曾經報道稱猴痘主要通過皮膚接觸傳播,然而最新研究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這一場猴痘疫情的主要傳播方式,很可能是性行為傳播。
新發現:猴痘主要通過性行為傳播
《紐英倫醫學雑誌》(NEJM)對16個國家的猴痘病例進行了統計,發現有98%的患者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研究指出,有95%的病例被懷疑為性傳播[1]。
英國衛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也表示,同性戀、雙性戀男性,特別是與多數對象發生性行為者,目前面臨最大的猴痘感染風險[2]。
還有一些證據表明,這一波猴痘可能主要通過性行為傳播。首先,最明顯的證據是,猴痘感染會導致一些和性傳播疾病類似的症狀。
《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上的一份研究統計了猴痘的常見症狀,發現100%的患者都出現了皮膚粘膜病變。令人警惕的是,除了常見的發燒、淋巴結腫大和肌肉疼痛等全身性症狀外,還有很大一部份患者出現了直腸疼痛、陰莖水腫和口腔病變——這些都是常見的性傳播疾病症狀[3]。
其次,有一部份猴痘患者,還同時患有其它性傳播疾病。
擧個例子。據醫學期刊《感染雜誌》(Journal of Infection),一名40歲的德國男子因鼻子出現紅斑就醫,被診斷為曬傷。3天後,他的病情急劇惡化:鼻子傷口皮膚發黑、壞死,留下疼痛、腫脹的結;同時全身出現有白色液體的膿皰——在下體和嘴巴周圍尤其多。最後,這名患者通過核酸檢測被確診為猴痘感染。
這名患者以前從未接受過性傳播疾病檢測,在隨後的相關檢測中,醫生發現患者同時還患有愛滋病[4]。
統計發現,有35.5%的猴痘病人染有愛滋病。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猴痘患者還患有其它性傳播疾病,包括淋病、沙眼、皰疹和梅毒。
猴痘與愛滋病有同一高風險族群
事實上,性少數人群確實暴露在更大的健康風險下。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猴痘患者也同時患有愛滋病——愛滋病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根據CDC的統計,2020年,愛滋病病毒的最主要感染途徑也是男男性接觸,佔比68%[5]。
另一患愛滋病的高危人群是跨性別女性。跨性別女性感染或攜帶愛滋病毒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9倍[6]。這或許是因為一些轉性手術對人體的免疫系統帶來了衝擊,使人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襲。
有很多人質疑提出這些現象會造成對性少數人群的歧視。但事實上,只有客觀地了解這些潛在的健康風險,公眾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健康,這是對公共衛生負責任的做法。
我們有義務提醒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意識到這些風險——就如同告誡兒童飯前洗手的重要性。
男男性行為者患這些疾病風險高
除了猴痘和愛滋病以外,還有一些疾病也在男男性行為者中有更高的傳播風險。
人類乳突病毒(HPV)
HPV有很多種類,其中有一部份難以治癒。雖然現在有藥物和疫苗可以控制,但保護率都是有限的,並不存在靈丹妙藥。
愛滋病毒攜帶者同時有HPV的情況很常見。在男同性戀者中,有95%的愛滋病毒陽性者和65%的艾滋陰性者都同時有肛門HPV[7]。
統計也發現,即使是愛滋病毒陰性的男男性行為者,也容易感染HPV,且比例遠高於女性[8]。
肝炎
另外,肝炎是一種也值得警惕的疾病。CDC統計得出,美國每年感染乙型肝炎的患者中大約有20%是男男性行為者。CDC提醒,男男性行為者有較高的甲乙型肝炎感染風險,需要注射疫苗[9]。
淋病和梅毒
除此之外,男男性行為者患上淋病和梅毒的風險也較高,這兩種疾病在黏膜破損的情況下傳播風險會大大增加。
根據統計,與其他人群相比,男男性行為者每年感染梅毒的人數明顯更多,且這一數字仍在持續增長[10]。
肛門癌
肛門癌也是男男性行為者需要格外注意的一大風險。據統計,患艾滋的男男性行為者也是肛門癌的最大風險族群[11]。
同性戀者有心理健康隱患
除了男同性戀者以外,女同性戀者也有需要格外注意的健康隱患,包括癌症、性傳染疾病、高血壓、愛滋病、心理健康問題和藥物濫用[12]。
其中,嚴重的心理疾病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問卷統計,有高達75%的女同性戀者,在過去一年中接受過心理諮詢,50%在過去一年中曾因心理問題無法完成日常活動。有大於33%的女同性戀者有抑鬱問題,有21%的人有自殺傾向[13]。
而心理問題又可能加劇其它健康隱患,比如吸煙、酗酒、藥物濫用等。另一方面,心理問題也可能導致患者無法按時配合其它疾病的治療,造成癌症、愛滋病等疾病惡化。
性取向是基因決定的嗎?
性少數群體的身心健康問題比公眾了解到的更為嚴峻。很多性疾病或精神問題,可能伴隨一生。
有些青少年對自己的性取向會感到迷茫,在作出選擇和行為之前,卻並不知道其面臨的風險。
只有正視這些問題,並將這些風險如實告知人們,才是真正尊重人們的生命。如此看來,針對青少年的健康安全教育仍是缺失的。
那麼,人的性取向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有很多人認為性取向是由基因決定的不可控因素。但是,《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份報告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這份報告分析了三份研究,結果發現,雖然人的基因中有5個染色體位點與性取向有關聯,卻並不存在某個單一的,可以決定人性取向的基因——並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人的性取向是由某一組特定的基因決定的[14]。
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人後天的選擇、習慣、行為也可能會影響基因的表達。無法否認,人的性取向也可能會受到後天的影響,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的意志選擇的。
進一步說,人的性取向是由更為複雜的因素決定的,而非單純地由先天的基因決定。有很多媒體的報道卻都忽略了這一點,正如同他們也忽略了同性戀群體正面對著的巨大健康隱患。
而對於公眾,尤其青少年而言,在作出人生的重大選擇之前,了解到相應的危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媒體有義務客觀地報道性少數群體面對的健康風險。#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