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中共為了報復,從8月4日開始在台灣周邊進行實彈演習,模擬封鎖台灣,導致貨運船隻繞道、能源運輸延遲等,衝擊全球供應鏈。

佩洛西在訪台期間告訴蔡英文總統,「我們的代表團來到台灣是為了明確表明我們不會放棄台灣。」佩洛西在離台後發表聲明說:「在安全方面,我們重申了(美國)國會對幫助台灣在面對侵略時捍衛其自由的持續承諾。」

中共文攻武嚇,但依舊沒能阻止佩洛西訪台。佩洛西得到美國國會兩黨一致支持,顯示出美國對待中共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

中共環台軍演適得其反,加劇了中美脫鉤。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2022年晶片和科學法案》,獲得美國政府補助的晶片公司,未來10年將不能擴大在中國或其它受關注國家的先進晶片生產。

路透社8月11日報道,中共環台軍演,導致拜登政府把重新調整對華關稅(或取消或徵收其它關稅)的想法暫時擱置一旁。

2022年8月6日,一架中共軍機飛越平潭島(又名海壇島),這是中國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地點之一,位於福建省。台灣指責中共利用軍演模擬攻台。(Hector RETAMAL / AFP)
2022年8月6日,一架中共軍機飛越平潭島(又名海壇島),這是中國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地點之一,位於福建省。台灣指責中共利用軍演模擬攻台。(Hector RETAMAL / AFP)

中美關係已跳出「求同存異」的框架

美國前國務院官員余茂春今年7月在「希望之聲」主辦的一場演講會中提到,過去五、六年以來,中美關係已完全跳出尼克遜「求同存異」的框架,該框架把中美關係限制在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台灣問題絕不能談,中共因此被慣壞了。

余茂春表示,現在美國不再把中共當作一張「中國牌」,而是當作美國的頭號挑戰,因為中國(中共)有挑戰美國的意圖、能力和機會。中美現在是全方位的關係,回到了正常軌道,美國把中國(中共)與其它國家一樣看待,該做甚麼就做甚麼,比如在新疆、香港問題上對中共制裁。

余茂春說,現在的台灣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主權歸屬問題,而是自由與專制的對抗,這個框架重新定義了台美關係。美國對中共和台灣問題上,其實一直是「戰略清晰」,就是和平解決;只是在戰術上、形式上是「戰略模糊」。

余茂春還說道,台灣是中共侵略鏈的始點,中共不會止步於台灣,如果美國不能把中共的侵略野心終止於台灣,中共就會繼續侵略下去,所以美國把保衛台灣,提到一個非常高的日程。

如果這樣看的話,未來圍繞著台海這個熱點,美國不可能退讓。

美國帶動全球與中共脫鉤

《金融時報》8月6日分析說,在佩洛西訪台後,中共可能入侵台灣或無所作為,越來越難以預測。在這種情況下,最安全的分析是:中美之間急劇加速的經濟脫鉤,有多大可能從目前的選擇性脫鉤轉向更廣泛的範圍。

中美雙方都有脫鉤的明顯政治意願。2021年上任伊始,拜登總統就要求100天之內審查美國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提出「與理念相近盟友和夥伴一同在具有韌性的供應鏈上緊密合作。」

COVID-19大流行期間,中共壟斷了關鍵醫療設備,西方意識到供應鏈的脆弱性。《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去年報道說,在2020年的前10個月,「與中國脫鉤」一詞出現次數是之前三年總和的三倍。

俄烏戰爭促使西方減少對專制政府及非市場經濟體(中俄)的依賴程度,組建自由世界的「友岸外判」(friend-shoring),歐盟也加入與中國供應鏈脫鉤的陣營。

《金融時報》8月6日報道,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分析師在近日給客戶的一份說明中指出,歐盟內部將中國(中共)視為經濟和安全威脅的共識正在加深,在這種理解下,歐盟政策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具有防禦性。

《金融時報》7月29日引用英國工業聯合會(CBI)總幹事Tony Danker的話說:「目前與我交談的每家公司,都在重新思考他們的供應鏈。因為他們預計,我們的政治家將不可避免地加速走向一個與中國(中共)脫鉤的世界。」

荷蘭斯泰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 NV)公司關閉了在中國大陸唯一一家吉普車製造廠,行政總裁Carlos Tavares7月底在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說,「在過去幾年中,我們一直看到中國大陸的商業環境受到越來越多的政治性干預。」他還說,「我們不想成為兩個敵對國互相實施經濟制裁的受害者,就像最近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其它公司一樣。」


中美經濟是否將會徹底脫鉤引發關注。圖為示意圖。(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中美經濟是否將會徹底脫鉤引發關注。圖為示意圖。(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中美「定向脫鉤」大部份已實現

2021年2月份,參議員Tom Cotton發布了《擊潰中國(中共):定向脫鉤與長期的經濟戰》(Beat China: Targeted Decoupling and the Economic Long War),提出了「定向脫鉤」(Targeted Decoupling)這個概念。

當時媒體報道說,這個報告「反映了兩黨對中美未來經濟關係的共識日益增強,真正把從華盛頓傳來的觀點寫成了文字,即中美關係是一場零和遊戲。」

報告中提到了九大領域的「定向脫鉤」:1、違規者、制裁和貿易;2、投資,3、高等教育;4、娛樂;5、半導體;6、通信和5G;7、關鍵礦物和稀土元素;8、藥品和醫療設備;9、人工智能與量子信息科學。

其中很多想法在之前之後都已經實現,包括2018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建立針對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14個類別的「新興和基礎技術」的出口管制,先後近400家中國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實行高科技出口管制,包括華為和中芯。

2020年11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第13959號行政命令,禁止所有美國投資者購買或投資美國政府認定的「共產黨中國軍隊公司」的證券。

2021年12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終確定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的實施規則,於今年3月開始施行。大約有270家中國企業因未能披露信息,最早在2023年可能會被退市。

8月12日,包括上海石化、中國鋁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以及中國人壽等五家中國企業集中公告,自願從美國紐交所退市。專家表示,這些國有企業屬於戰略性行業,被認為可以獲取中國(中共)政府可能不願向外國監管機構提供的信息和數據。

半導體和稀土金屬在內的行業已經開始行動,私營公司也在加入這一行列,在認為政治和物流風險相對較低的國家增加生產。

這份報告中還提到另一個想法,即在印太地區信賴國家建立以美國為首、不包括中共的貿易秩序,建立高標準市場準入,同時期望在越南等國,製造出取代中國的低價值產品。

這個想法也已開始實現,今年3月份美國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IPEF一個關鍵之處是提高供應鏈的韌性,實際上是供應鏈與中方脫鉤,在統計數字中這一點已得到證實。

根據美國商務部2021年6月至2021年6月美國貨物進出口統計,從中國的進口貨物雖然有增長,但只增長18.8%,從印度、越南和印度尼西亞進口貨物的增長,分別是31.7%、33.6%和44.6%。

這三個貿易夥伴對美國的出口增長,都大於來自中國的出口增長。可以看出,中國對美國供應鏈的重要性已經相對降低。


圖為紐約證交所。(ANGELA WEISS / AFP)
圖為紐約證交所。(ANGELA WEISS / AFP)

一種新的脫鉤形式

2021年12月,拜登總統簽署了《維吾爾人強迫勞動預防法》(UFLPA),使之成為法律,2022年6月21日生效。該法案通過 「可反駁的推定」 (rebuttable presumption),即所有在新疆生產的貨物和/或與新疆有關的供應鏈,被推定為使用了強迫勞動,因此禁止進口到美國。

每年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原材料、礦物和產品從新疆出口到美國,包括全球40%的多晶矽(太陽能生產的關鍵材料)、全球20%的棉花、20%的碳化鈣和全球5%的鋁,禁止這些產品出口美國,將進一步擴大中美經濟脫鉤。

UFLPA的「可反駁推定」為美國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目前,公司必須「知道」(know)他們正在向中國、俄羅斯和其它高風險管轄區的軍事最終用戶出口受控技術。

「可反駁的推定」可彌補現有出口管制機構中缺少的監管和執法空白,中國的任何實體,如果符合特定的要求(如國有企業等),就被推定為支持軍事現代化,從而堵住這一出口管制漏洞。


美國開始全面執行針對來自中國新疆地區的進口商品的新禁令。圖為2015年9月20日,中國新疆哈密地區的農民在收穫季節採摘棉花。(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美國開始全面執行針對來自中國新疆地區的進口商品的新禁令。圖為2015年9月20日,中國新疆哈密地區的農民在收穫季節採摘棉花。(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科技脫鉤是重點

8月9日,拜登簽署了《2022年晶片和科技法案》( 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這個法案對在美國生產研發晶片的商家提供520億美元補貼、以及投資稅收抵免等。

美國的勞動力成本高,在美國建立新工廠的10年成本可能達到平均60億美元,比在台灣、南韓建立同樣的工廠高30%,比在中國大陸高50%。但這個法案可鼓勵晶片企業在美國建廠。

但最為矚目的是,若獲得美國政府補助,未來10年將不能擴大在中國或其它受關注國家的先進晶片生產。

該法案促使晶片行業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金融時報》稱之為一個中美脫鉤的里程碑,像南韓三星和SK海力士,正在重新考慮他們在中國的業務,有幾項在中國的晶片投資可能會被「放棄」。

《金融時報》去年10月報道說,一位從事半導體業務的日本行政總裁說,如果(中共)安全問題以及在半導體和其它供應鏈上培養國家巨頭的做法持續存在,許多製造商必須適應脫鉤的現實。

今年年初,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的一份報告說,「摸著美國過河」是過去幾十年中國科技創新的一條重要經驗,一旦失去美國這個目標,中國能否科技創新是一些學者的擔憂。

即使是中國大陸的一些智庫也認識到了,美方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些中國急需卻又無法實現自給的核心技術上堅決脫鉤,在兩國水平相當或低附加值技術領域放鬆出口管制。


圖為2020年6月16日,江蘇省淮安市一家工廠生產LED晶片。(STR/AFP via Getty Images)
圖為2020年6月16日,江蘇省淮安市一家工廠生產LED晶片。(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不是脫不脫鉤 而是如何脫鉤

目前,儘管「全面脫鉤」可能不太現實,但與中共「定向脫鉤」、「選擇性脫鉤」已經成為共識。一些智庫報告中提到,需要對脫鉤進行規劃,增加透明性,讓企業可以遵循。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21年10月發布報告《分離度:中美脫鉤的針對方法》(Degrees of Separation: A Targeted Approach to U.S.-China Decoupling – Final Report),報告中說,美國和中國經濟完全脫鉤不太現實,但可以提出了一個評估具體經濟脫鉤的框架,幫助人們識別風險和美國的目標,提高透明度和可預測性,減少監管的不確定性。

卡內基基金會今年4月份發布《中美技術「脫鉤」:戰略和政策框架》(U.s.-china technological decoupling a strategy and policy framework)報告,報告把脫鉤分為三大陣營:一是「限制主義」 陣營,包括對中共鷹派、人權捍衛者和安全官員,他們認為中美科技競爭是零和關係,必須大幅削減雙邊科技關係。

二是「合作主義」 陣營,包括許多商業利益集團、技術—全球主義活動家和一些進步人士,他們認為中美科技關係非零和,在很大程度上對美國有利。

三是「中間派」陣營,包括許多主流智庫分析家、溫和的政治人物以及一些州和地方領導人,他們認為中美科技關係複雜而不確定,既有零和的因素,也有非零和的因素,希望採取有針對性的、精細調整的防禦性措施,加上大量的「進攻性」投資。

報告贊同「中間派」陣營看法,認為中間派戰略可以通過確保技術限制的針對性和精確性,來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風險,包括確保公私協調,繪製複雜的供應鏈等。

在俄烏戰爭中,中共未能譴責俄羅斯入侵,歐盟已發出「脫鉤」警告,中東歐國家中止與北京的16+1年度論壇。

中共的環台軍演報復適得其反,美國立即採取反制措施,加劇了中美脫鉤。面對未來中共與美國及其盟友緊張局勢可能導致的經濟制裁,本來已不可逆轉與中國(中共)的脫鉤,可能只會越來越加速。#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