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上周四(4日)向全港學校發通告,正更新《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下稱學習架構),並發出學習架構的擬定稿,當中加上「維護國家安全」的提醒,又要學生認識網上行為的「法律後果」。另外亦新增探討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和先進資訊科技衍生的道德問題。

局方稱,現正就更新學習架構的擬定稿,收集相關持份者的意見,並建議學校於2022/23學年,先以試行模式推行。有資深通識科老師質疑,在現時高壓環境下,學生就議題開放討論的空間,是否能夠達到學生資訊素養教育的初衷。

現行的學習架構在2018年推出。教育局稱在更新的學習架構中,加強有關資訊評估、預防網絡欺凌、保障個人資料私隱和預防沉迷上網的部份,亦新增道德關注的素養範疇。

此外,擬定稿亦為學校提供規劃及推行校本資訊素養教育的建議和示例,鼓勵學校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廣媒體資訊素養,包括建議學校可以在閱讀課、常識科、語文科、班主任課、「通識教育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科技教育」、「價值觀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等層面,推行資訊素養教育。

學習架構涵蓋小一到中六。局方稱近年網絡和社交媒體上充斥虛假或失實訊息,各地政府正著力裝備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能有效地評估資訊,「保護自己免受負面的網上活動影響」,方便學校在不同學習階段,融入資訊素養到課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是次的更新擬定稿中,在「資訊素養與價值觀教育/共通能力/學習領域之間的關係」一章中,加上「維護國家安全」的提醒字句:「學校在推行資訊素養教育時,若教授的內容涉及維護國家安全,可參考教育局提供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下的有關課程文件,當中所列出的資訊素養相關學習元素。」

要學生了解網上行為的「法律後果」

查教育局在去年5月推出的《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當中提及「資訊」的內容,包括在認識「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下,於初小階段要知道如何有效及符合道德地使用資訊,例如互聯網。

到高小階段,則要「明白有需要保障國家的資訊和訊息安全」,要學習傳媒和社交媒體對個人及社會的影響,了解安全地及正確地使用資訊科技和社交媒體的重要性,如小心保障個人資料,避免私隱外洩、拒絕轉發未經證實和不正確的資訊等。

在高中階段,則要「提高維護國家安全與守法的意識」,分析不同媒體對社會和國際事件的解讀,並了解背後的深層意義,以理性、多角度和慎思明辨的態度,分析資訊的可信性和真確性。

另外,在剛發表的學習架構擬定稿中,亦比上一個版本更多提到「法律」。2018年的版本有5處提到「法律」,都是在學習階段目標中,提到使學生注意和了解使用資訊科技時,在法律等方面的責任和規範;而剛發表的學習架構擬定稿,有10處提到「法律」,並加上要學生認識「法律後果」,包括網絡欺凌、社交媒體平台上分享資訊方面。

探討物聯網、大數據道德問題

教育局亦在擬定稿中,在原有的8個素養範疇外,新增「認識應用新興和先進資訊科技時所衍生的道德問題」素養範疇,令學習架構下的素養範疇增至9個。新增的範疇是希望學生了解一些應用新興及先進資訊科技,例如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所衍生的道德問題。

以上新增的素養範疇學習階段目標,小學階段由小一至小三開始,希望學生注意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資訊科技產品;小四至小六階段開始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新興和先進資訊科技,如簡單的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應用。

到中學階段,中一至中三時要了解和辨識新興和先進資訊科技衍生的道德問題,如物聯網及大數據的網絡安全和私隱問題、拒絕不道德地使用新興和先進資訊科技等;中四至中六則進一步了解和辨識人工智能偏見、深度造假、人工智能機器進行道德推理、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算法偏見和製造虛假新聞的人工智能機械人,並使學生能建議方法,避免不道德地使用新興和先進資訊科技。教育局在示例中,建議可以在中學通識教育科或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資訊科技相關科目推行相關教育。

資深通識科教師:推行資訊素養教育需要自由社會

資深通識科教師張銳輝強調,資訊素養教育在當今網絡資訊爆炸的年代,「對年輕人來說,不論是資訊的知識、應用辨識的能力、以及使用的態度都非常非常重要。」不過大前提是,資訊素養教育需要在一個擁有資訊自由、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的社會推行,才能有效及全面。

張稱以往通識老師的處理手法,只要是事實,則不會迴避,可以作為議題事例,讓學生在課堂開放討論分析,例如「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是否合符民主選舉原則,大可公開討論」。不過他質疑現時在國安法下,課堂開放討論的空間。例如當辨識假新聞時,發覺中共官媒報道內容,正正和許多假新聞的條件吻合;當學習保護個人私隱時,發現「安心出行」存在資料後門;當討論網絡欺凌時,遇上了大陸小粉紅圍攻台灣藝人蔡依琳、田馥甄等。

他反問,以上的問題「今天在國安法的緊箍咒下,仍可以開放討論嗎?還是都變成了國家安全下的例外?因為國家安全就可以新聞造假?就可以犧牲私隱?就可以合法欺凌?」

高壓下無開放討論空間 或令學生了解受限

張銳輝說,從文件內容不算看到太多政治框框,但在今日香港的政治高壓及自由限制下,說到資訊素養,「可能會變成讓學生更了解自己備受規限,又或者以國家安全之名,去合理化當權者行使某些資訊不道德行為,這肯定不是學生資訊素養的初衷。」

他又表示,以往中小學對《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的重視程度差距很大,「一般學校並不太重視」,原因是學習內容未有直接成為任何科目課程的一部份,需要老師主動將內容剪裁到既有課程之中,例如常識科、生活與社會科、通識教育科等等,又或是一些非學術課程如班主任課、成長教育課等。

他續指,學校學術科目課程已非常緊逼,家長、辦學團體及至教育局視學等均以學術成績掛帥,學生資訊素養的培育一直在學校裏不受重視。現時縱使更新了內容,但若未能在相關科目課程中同時修訂加入,相信與過去的情況變化不大。◇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