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現身達沃斯論壇時,看起來很風光。五年後的今天,達沃斯已從討論中國崛起變成了擔心中國經濟崩潰。

自2020年COVID-19病毒從武漢爆發以來,2022年是一度中斷後的最新一次達沃斯論壇(全稱世界經濟論壇)。不過,自疫情以來,習近平已經25個月沒有離開中國,他也沒有通過影片方式參加達沃斯論壇。

《政客》(Politico)歐洲網站報道說,對達沃斯的超級富豪和頂級政治家來說,習近平的缺席是「不祥之兆」。

不同於2017年,今年達沃斯的討論話題已經從對中國實力的警惕性評價急劇轉變為對中國經濟處於脆弱性邊緣的恐慌。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擔憂也從對中共補貼驅動的從塑膠玩具到鋼鐵過剩生產的惱怒,轉向對供應鏈斷裂和世界工廠停產的更基本擔憂。

中共嚴苛的清零政策引發西方企業的嚴重不安。據經濟學人智庫估計,上海封城使上海的GDP年化總量減少6%,陷入衰退中,同時也使得中國GDP總目標落後於設定的5.5%經濟增長目標。

西方商團在考慮部份擱置在華投資或將投資轉移出中國。私募基金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聯合創始人大衛‧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在達沃斯告訴《政客》:「在購買資產上,印度比中國更有吸引力。」

從受歡迎到不受歡迎 達沃斯對習的看法在變

北京很清楚,它們在COVID-19疫情政策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方面的立場,使得中共最高領導人不可能再如2017年時成為達沃斯的焦點。北京的所謂「親俄中立」立場導致習近平受到孤立,他不再是最受歡迎的客人之一。

北京派出的參加達沃斯論壇最高級別官員是氣候特使解振華。此舉釋放的信息是,中共希望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方仍有興趣與北京接觸的唯一話題——氣候變化上,而不是病毒和安全問題。

習近平2017年達沃斯演講時曾對全球化作出了全盤承諾。「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迴避不了的。」習近平當時說,「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這是習近平第一次站在這個瑞士小鎮的講台上發言,他描繪了一幅誘人的中國經濟計劃,並高談對全球化、多邊模式的所謂擁護。

習的話贏得了與會超級政治家和超級富豪的認同,他們清楚地知道習近平很多話是針對剛當選三天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說的。特朗普的政綱是美國優先,保護國內產業以及對華貿易關稅戰。

達沃斯富豪對未來中國投資悲觀情緒佔主導

中國市場曾經是西方公司尋求利潤的地方,但在清零政策下,上海街頭雜草叢生、曾經的熱鬧市場變成了人跡罕至。

國際經濟研究機構The Conference Board的高級副總裁大衛‧霍夫曼(David Hoffman)說,他們的調查發現,美國、中國和歐洲各地區的行政總裁普遍存在悲觀情緒,但在中國的西方跨國公司行政總裁對當前商業狀況的看法是最悲觀的。

總部設在芝加哥的中美總商會會長任劍浩(Siva Yam)說:「因為供應鏈的中斷,確實看到負面情緒。」

他說,對於大企業來說,不會看到很多新的對華投資,因為中國現在沒有那麼大的競爭力,而且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當局監管。但對出售利基產品的中小企業而言,投資可能會繼續,因為他們不受中方法規的影響。

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主任傑里米‧法勒(Jeremy Farrar)主席對中國的前景持有更廣泛的懷疑態度。

他表示,因為清零政策,中國的未來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我不相信清零政策是可持續的,在某一個時候,中國又將經歷一次大的流行病。中國人的免疫力與世界上其它國家的人口有很大不同。」他告訴政客說。

因為受清零政策的影響,中國人對COVID-19變種病毒通常不具備集體免疫力,尤其是老年人屬於非常弱勢的群體。

疫苗製造商莫德納公司(Moderna)的行政總裁班賽爾(Stephane Bancel)表示,他贊成法勒的觀點,對中國的情況非常擔心。

他表示,隨著病毒的傳染性越來越強,用2020年時的戰略——防止大量死亡——是不太容易控制住疫情的。#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