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未立借據的借債,在債權人死後,借錢的人怎樣還給那人的兒子?而對方為何不受而逃跑呢?
清朝時,山西人李某在京城當鋪做生意,每年所得收入三百緡(即三百串銅錢,一串為一千文)。一天來了個同鄉趙甲找他商量生計。
趙甲表示,這些日子東奔西走也沒工作做,積蓄用光了,生活困難。想做點小生意開個雜貨店,這種生意只要肯幹、勤幹,維持生活應該無虞,但是一點資金也沒有了,於是來找他商量。
李某聽了,當下就說:「兄台有心苦幹,一定會成,資金不用擔心。」李某當下二話不說,一下子就拿出一百緡錢,對趙甲說:「兄台可以用這些錢試一下,如果生意順利,就當作與愚弟合夥也行。」
他倆一言為約,並沒有立借據,也沒有其他人知道。
豈知不久後,李某竟因病急逝。當鋪主人通知李某的兒子,扶棺返鄉。此時,趙甲正外出進貨,辦完貨物回來,才知道李某去世的消息。
趙甲如願開店了,貨物好價格實在,生意興旺,不出十年,家業累至數萬緡錢。
另一方李家,李某驟逝時遺下年紀尚輕的兒子李君,家道也衰落了。李君毫無謀生經驗,後來連衣食都成問題。親戚們都勸李君出外營生。李君求卜了一卦,卦象是「大吉」。於是他與人相伴而行前往京城。
李君進京後,他先找到父親以前工作的當鋪處,求父輩的朋友引薦。有人知道其父有個故交趙甲。就告訴他:「趙甲現在事業興旺,如果去央求他,想必可在他的店裏謀個缺圖個職。」
李君很容易就找到趙甲的店舖。趙甲看到故人的兒子高興地款待他。他說:「老叟尋君很久了,無奈音訊全無。今天君能自己上門來,好像有神助一樣呀。」他又說:「當年因為得到了先翁的資助,老叟才有今日。」
趙甲讓李君在店裏住下,並讓他學習管帳目,但沒有提起給他佣金的事。李君就在店裏學習作帳、管帳,也不計較,極力協助店裏的種種工作。
過了數年,李君從少年長成為成年人了。趙甲見到李君辛勤刻苦,心地無私,因此高興地對他說:「君已經過二十歲,能自己成家了,應該娶妻生子了。」
李君說:「侄依靠伯父為生,現在尚無收益,怎敢娶妻而自取其累呢?」
趙甲說:「暫時不提這個。君把所有的財物合算一下,看看現存有多少價值。」李君用了幾日的時間清查完畢,報告他店裏現金並貨物合計六萬餘。
趙甲聽後對李君說:「好,這些財物老叟與君對分。君應該得到一半。」
李君聽了感到非常吃驚,說:「伯父為何出此戲言?世侄在此數年,衣食無缺,世侄已經很感謝了。況且,世侄還在學習階段,本不應得勞金,縱使伯父同情照顧世侄,一年給幾十貫錢零用,已經很夠了,為何要給這麼多呢?伯父子孫很多,繼承財產的人也很多,世侄怎敢有這非分的想法?」李君謙和地推辭了。
趙甲笑著說:「君不接受,老叟自有辦法。」於是他設盛宴邀請當鋪老闆和鄉里長者等人聚集在一起,李君也陪座。
敬過一巡酒過後,趙甲對眾人說:「當年老叟落魄京城,遭盡了世人的白眼。李君的先翁與吾雖然相識,但非舊交,也毫無瓜葛。當時老叟開口求李仙翁資助時,李仙翁很慷慨地拿出一百緡錢來幫吾,也沒立借據,是相信吾也。吾因李仙翁的資助起家,而李仙翁早早逝去。當時李仙翁說過『如果生意順利,就當作與愚弟合夥也行』。現在老叟獲得的這些錢財,理應與李家均分的。我初見到李侄時,本來就想告訴他此事,但怕他年少不更事,錢財到手,就揮霍掉。數年過去了,見到李侄勤儉自持且能經營買賣了,我何敢負地下李仙翁之約呢?」於是拿出李君所列的財物單目,說:「請諸公作證,今天老叟將在此將財產平均分配。」
眾人皆對李君說:「趙伯世上少有,你有福了。一個貧寒的人,立即成為富戶,我等借酒為你祝賀。」
李君說:「諸公且慢,聽我一言。趙伯所說並無憑證,是義士的高行。侄雖年輕,但不敢苟取非分的錢財。即使亡父存了一百緡錢,加上利息,我拿回二百緡已經夠多了。取多了就不義,何敢自己給自己抹黑呢?」
趙甲笑著讓僕人拿出已經備好的價值三萬緡錢的銀子來,說:「今日老叟將財產交清,可以卸下身上的重擔了。」而李君呢,只見他只拿了一百緡錢價值的銀子,出門就快步離開。趙甲派人去追他,已然追不上了。
趙甲邀請在場的眾人作證,呈報縣府,尋找李君。有官員覺得世風日下中,還有這樣的好事,感到訝異。官府就發公文傳喚李君和趙甲,在縣衙門開庭把錢判給他。
李君回應說:「小民只是一個百姓,實在沒有功德,不勞而獲得到這麼多錢,暴富不祥,實在不敢接受。」
官員說:「有辦法!本縣內有一廟坍塌已久,你拿出一部份錢來修整,這不就是功德了嗎?」二人叩頭拜謝而去。李君和趙甲雙方爭著出錢修廟,使廟煥然一新。縣府給這座廟起名為「雙義廟」,並頒發給趙甲一「重義輕財」的匾額。
當今世人,即使是骨肉至親,因分家不均,財產爭執不下而訴訟的多的是,從未聽說過害怕得到財產而逃跑的,也沒聽過請官府尋找恩主的。
又據《雍正朝實錄》中記載:雍正六年,河東總督田文鏡上摺稟奏,河南府孟津縣居民崔世有,以耕種為業。本年四月,有陝西三原縣人秦泰,於販賣棉花的路上,遺銀一百七十兩。崔世有在路上拾獲銀子,歸家後告訴妻子,然後尋找原主還給他撿到的銀子,不取分毫,也不接受恩謝。河南府孟津縣嘉許他的義舉清操,給他匾額嘉賞,並請上級立碑獎勵。官府賜給崔世有七品頂帶,仍賞銀一百兩。以嘉獎他的善行。
凡人一生的境遇是貧是富,生活享用豐厚或不足,皆有一定之數,不可能因為貪心而僥倖得到意外財富和多餘的享受;而實棧道德仁義者,當受到該有的福報回饋。天道在主掌天地人間的運行,人的貧窮或富足的定數也反映了天道的無私,常與善人。#
資料來源:清 吳熾昌《續客窗閒話》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