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持續近3個月,當局指疫情趨勢正在回落,但認為現時確診數字仍高企,疫情隨時反彈,港人疫下既要抗疫,又要面對生活壓力,心理壓力頻臨「爆煲」邊緣。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通過分析傳媒報道發現,香港每日平均自殺人數由1.8人上升至4.05人,比去年同期多四成,雖最近回落至3.05人,但仍屬高水平,為全民精神健康響起警號。港人面對無日無之的疫情,應如何自救?本報記者對相關精神科專科醫生進行專訪,醫生提供了三種方法幫助市民穩定情緒。

自殺個案指數超警戒 葉兆輝:政府應為長者「諗多一步」

上月23日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響起警號,數據顯示,最近7天的自殺個案估值平均數為4.05,比對全年的平均數1.8為高,是系統2020年成立以來,首次觸及「極高」警戒線。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個案為各年齡層之最,較去年同期升一倍。中心總監葉兆輝指,本港2003年沙士時的自殺率創歷史性高峰,當時估算每10萬人有18.6人自殺,此後自殺率一直回落至去年約12人。而今年如果按照目前的自殺個案估值平均數,情況令人憂慮。今年如果自殺數據像過去7天,平均每天有3、4人自殺,那數目就會達到一年1,300至1,400人,會是一個很高的水平。

葉兆輝今日(3日)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表示,較多自殺人士是中年人或長者,部分中年人自殺或與財政問題有關,長者自殺的原因則與染疫有關。他指,第五波疫情的資訊發放經常聚焦在長者死亡率,容易令長者不安,葉建議政府應在限制社交距離上為長者「諗多一步」,在防疫與優質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建議當局儘快重啟康文及休閒設施,以及准許跨家庭聚會,增加長者社交機會。

副總監廖廣申表示,疫情下獨居或居住於院舍的長者亦飽受壓力,出現情緒、失眠抑鬱等的精神問題,未能得到妥善照顧,而在現時的社交距離措施下,子女難以探望長者。他續指,在疫情下失去家人的一群,因社交距離措施而喪禮受限制或未能為至親舉行喪禮,其實任何人在親人離世後亦需要渠道宣洩情緒,否則容易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如感到自責、憂鬱等。

疫情「令到我地好亂」 擔心染疫影響家人 

不論任何年齡層,在今波疫情下都受精神困擾。本報記者對兩名年輕人進行了採訪。

玫瑰(化名)是今年DSE考生,一直患有抑鬱、焦慮、創傷後遺症等,在第五波疫情下,除了要擔心自己染疫,更擔心影響家人;另一方面,疫情每天在變化「令到我地好亂」,而每日聽到不少人因疫情去世的消息,每天擔心「下一個會唔會係自己」,使自己的病情進一步惡化。

有穩定工作的CY(化名)亦難逃第五波疫情的魔爪,確診感染後因擔心傳染家人,出現佷多負面情緒,例如抑鬱焦慮,更有輕生念頭「諗過我會死嗎」,最後要向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專家求助。

精神科醫生:長者求助佔多 不實資訊加深恐懼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近期疫情一度少人求助,暫未見到市民因疫情求助的整體個案趨勢,不過在他接收的長者求助個案,超過一半都對疫情壓力有部分關係,比例明顯比年輕人多。歐陽醫生指,近月不少求助個案是從武肺康復後得到後遺症,或稱「長新冠」(long COVID),出現焦慮、失眠等症狀,經處方鎮靜劑後始能舒緩。

他指出,不少求助長者出現抑鬱症狀,是否接種疫苗成為他們主要的壓力來源,其次是面對生離死別、經濟壓力。然而,長者接收疫情資訊有限,較難得知社會最新狀況,加上接收的不少是不實資訊,例如疫苗副作用被誇大,都加深長者恐懼,懼怕外出容易「中招」而留在家中,困家太久,情緒自然受影響,尤以獨居長者為甚,「唔係病人(長者)真係唔會知佢地驚咩」。

他分享稱,一位本患有抑鬱和焦慮的七旬退休男,疫情期間習慣不時外出,有時會到自己家族公司探望兒子,尋找生活寄託,唯退休男因面對多變的疫情消息,開始不敢外出,「連去自己公司都驚」,亦打亂原本情緒病復原的進度,現在還需要時間適應。

歐陽醫生續指,疫下年輕人雖較易克服生活壓力,但當中受疫情影響生計的一群亦需關注。一位年逾30歲、擔任美容業管理層的女士,本來因工作壓力而患上情緒病,本來已痊癒,但在今波疫情下零收入,導致復發,一度惡劣得連工作動力都沒有,更要加重原本用藥份量,後來病情轉趨穩定,該女士已覓得短期工作,生計壓力得以舒緩。

疫情改變生活  醫生教3招穩情緒

疫情持續兩年,改變了年輕港人的社交習慣,但對習慣面對面社交的長者而言,因恐懼疫情而留家避疫,變相封閉了自己。

歐陽醫生對此提出了三招穩定情緒。首先,家人或朋友應多主動關心長者,提供準確資訊,可讓長者與社會動態「同步」,長者要小心核實資訊,不讓謠言影響情緒。第二,要注意自身健康,包括睡眠狀況、胃口等,倘遇不適,要及早求醫。最後,歐陽醫生建議年輕人適應疫下「新常態」,保持規律作息,也要保持活躍社交,「唔好淨係望人地(社交平台動態)」,應主動與朋友網上聊天,互相分享近況,有需要時可更易獲取幫助。同時要作好「疫後準備」,因應稍後放寬社交措施,重新組織聚會和參加興趣班等,保持生活動力。

防止自殺求助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生命熱線:2382 0000 
明愛向晴軒:18288 
社會福利署:2343 2255 
撒瑪利亞會熱線(多種語言):2896 0000 
東華三院芷若園:18281
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 7350 
利民會:3512 2626 
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 吸」:http://www.openup.hk @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