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香港股市,因為受到中共政府監管行動的衝擊,遭受重創,恆生主要指數的表現可謂是全球最差。進入2022年以來,港股的上漲動力仍然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港交所正在醞釀新的變化,為迎接中概股回流做準備。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大陸企業正在申請到香港上市或是二次上市。那麼,港交所正在醞釀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否會迎來香港股市的繁榮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港交所修改規則 迎接中概股回流

2021年的香港股市,可謂是「熊」冠全球,香港恆生指數累計下跌14%,創下10年來最大年度跌幅,恆生科技指數則下跌了32.7%。而反觀歐美市場,主要指數大多上漲了20%左右,亞太市場的主要指數也多數小幅上漲。另外,在去年的全球IPO市場融資上,港交所的全球排名也從第二位跌到了第四位。

大家知道,去年港股低迷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共的監管風暴,導致互聯網和地產巨頭的股價大幅下挫。

然而,進入2022年以來,港股上漲的動力仍然不足,雖然在2月上旬有不錯的表現,但進入下旬以來,就持續下跌,截至3月2日,恆生指數今年已經累計下跌了4%,並創下5年多來的低點。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月23日表示,內地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融資需求龐大,但是海外上市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也在增大,已經有不少中概股選擇回流,香港已經為此做好準備,將採取措施進一步吸納優質中概股在港上市,增加市場流動性,提升香港全球融資平台的競爭力。

陳茂波特別提到,一些從事先進技術並且具有規模的科技企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研發,但是卻沒有盈利和業績支持。為此,香港相關部門正在檢視主板的上市規則,研究如何修訂上市條件以配合相關公司的集資需求。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港交所或進一步放寬針對未盈利企業的上市門檻。

事實上,港交所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在修訂上市規則,比如在2018年就放寬規定,允許創新型企業的大中華發行人在港第二上市,截止目前,已經吸引了阿里巴巴、百度等十多家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回流。

去年11月19日,香港交易所再次宣布放寬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允許沒有不同投票權架構、且屬於非創新產業的大中華公司在港「第二上市」,並且給予「雙重主要上市」的發行人更大的靈活性,同時也相應降低了上市公司最低市值的規定。

而港交所修訂規則的一個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迎接中概股回流。因為自從去年12月2日,美國參眾兩院全票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最終實施規則之後,中概股從美國退市已經是大勢所趨。

問責法案規定,如果一家外國公司連續3年不提供審計底稿,將被禁止在美國的任何交易所上市。但是,中共政府禁止將審計底稿等傳遞給境外機構或是個人,理由是涉及國家機密、數據和信息安全等。滴滴出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退美回港」上市的。

正是在這樣的監管壓力下,包括字節跳動在內的很多公司,都無限期推遲了赴美上市的決定。去年下半年,僅有4隻中概股赴美上市。

雖然中共證監會從去年12月開始,對境外上市的相關制度公開徵集意見,還在今年1月表示,要加快推進相關監管政策的落地,但是,因為相關法規沒有出台,所以到底哪些企業可以去境外上市,目前還沒有定論。

至於很多已經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尤其是對那些涉及數據與信息安全的互聯網科技企業來說,最終的結局大概只有一個,就是必須從美國退市,回到香港或是大陸上市。

根據畢馬威發布的報告,2021年,在港交所募資金額前十名的公司中,中概股回流的有6家,大約佔到市場集資總額的27%,中概股二次回港上市,已然成為香港市場的融資主力軍之一。

現在,香港財政司司長的最新表態,也意味著港交所正在修訂規則,為迎接這些中概股回港做好準備,同時也為更多大陸企業在香港上市「開綠燈」。所以,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可以聽到很多關於大陸公司,申請在香港上市或是二次上市的消息。

大家知道,在過去三年裏,在大規模持續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下,全球股市迎來了大牛市,但港股卻表現慘淡。納斯達克指數增長135.78%,深證成指上漲105.22%,但是恆生指數卻下跌了9.47%。

那麼,更多大陸企業在香港上市,是不是意味著會提振香港股市,讓香港股市再度繁榮呢?

中概股回流 香港接不住?

私募股權投資「PAC資本」有一些分析,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麼說的,在文章《紐約到香港,崎嶇有淚光》中,作者認為,如果中概股撤離紐約,香港是接不住的。

作者認為,香港是國際資本市場的一部份,不是獨立存在的。香港和紐約,就是一個市場,而且是同一撥人在交易,因為國際資本市場的主流機構,就是美元機構投資者,主要資金來自歐美發達國家。這些機構投資者,在不同的交易所,用相同的規則在做交易。

如果這些機構投資者認定,中國有國家風險(sovereign risk),會要求有風險溢價和估值折扣。如果進一步認為風險過大而不能投資,那麼不管是在紐約上市,還是在香港上市,他們都不買。

所以,中概股在紐約一瀉千里,香港股市就持續低迷,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認為離開紐約去香港,就能解決中概股問題,是不了解資本市場。

不僅如此,文章還認為,香港自身的一些特殊情況,也導致了即使中概股回港,也不能帶來交易量和流動性的大漲。

比如:港交所的流動性和美國相比,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2021年,港交所平均每天成交的金額,是1,667億港元,大約是214億美元,而美國隨便一個交易日,就是在4,000~5,000億美元之間。

又比如,香港投資者喜歡盈利、能分紅的公司,對不賺錢的新經濟公司的容忍度較低,所以投行對這些項目也很謹慎,因為賣不動。但是,美國投資者,全世界也只有美國投資者,能高度容忍新經濟和不盈利的企業。

在「PAC資本」的這篇分析中,作者也提到了港股的流動性比較差。比如,一些購買此類港股的投資者發現,由於在香港市場找不到足夠的買家,他們平倉時,不得不將所持港股轉換成美國存托憑證(ADR)。而投資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部份原因,是香港的交易成本較高。比如,香港對大多數股票的買賣雙方各徵0.1%的印花稅,並計劃將此稅率提高到0.13%,而美國則沒有印花稅,所以更具吸引力。

文中還提到,香港股市成交乏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內地的投資者大多被拒之門外,因為這些美港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大多沒有被納入到連接香港與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互聯互通機制。

這其實是因為,大多數回港上市的中概股都選擇「二次上市」,而不是「雙重主要上市」。

雙重主要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是指兩個資本市場均為第一上市地,要完全滿足兩個市場的監管要求。也就是說,如果一家公司已經在美國市場上市,那麼它在香港上市時,也必須遵守香港市場的發行規則,兩個市場的股票無法跨市場流通,股價表現相對獨立。

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是指公司在兩地上市相同類型的股票,通過國際託管行和證券經紀商,實現股份跨市場流通。

根據粵開證券的報告,截至去年12月17日,中概股回港上市的19家企業中,除了百濟神州、和黃醫藥、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等4家企業選擇「雙重主要上市」以外,阿里巴巴、網易、京東、百度等大多數中概股,都是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

而南下資金,也就是內地的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深港通買入香港聯交所股票的資金,不能購買「二次上市」的股票。

當然,如果南下資金太多,自然會影響A股的流動性,而且上海和深圳的證券交易所也希望吸引中概股回流,把A股市場作為另一個上市地,所以大陸監管機構也不會讓太多的內地資金湧入香港。

目前,滬股通和深股通的每日額度,是520億元人民幣,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及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額度分別為420億元。

因此,「PAC資本」的文章認為,內地的資金也不會成為香港市場的主流,沒有主導權,不會有定價權。而香港這種國際資本市場的繁榮,還是要依賴國際機構投資者。

但是,由於去年中概股巨虧,一些機構減少了對中國的配置,也對香港流動性帶來負面影響。所以,「PAC資本」,也在文章中呼籲中共監管部門,要以實際行動給國際投資者信心。

作者說,「請珍惜國際投資人,不要再說去不了紐交所就去港交所的話了。等所有的中概股都轉戰港交所的時候,絕對不會是中概公司的第二春,只會是港交所的又一個冬天。」

香港股市憑甚麼吸引國際投資者?

其實,香港股市過去幾年的實踐,也佐證了這些觀點,因為在過去3年,大陸企業已經主導了香港的IPO市場。

2019年,在香港上市的184家企業中,內地企業的佔比是62.5%;2020年,在香港新上市的154家公司中,有112家來自內地,募資額佔到了IPO募資的99%。而在2021年,在港新上市的內地企業數量是87家,佔新上市企業的89%,集資額佔到了港股首次公開招股集資總額的98%。

也就是說,在過去3年中,內地企業早就成為港股IPO市場的重要支柱,但是,並沒有讓香港股市變得更加繁榮,反而錯過了全球大牛市,所以中概股回流香港,前景未必美好。

而且,造成香港股市低迷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中共自己的監管政策導致的中概股巨虧,同時也重創了國際投資者的信心。大家看到,直到最近,阿里巴巴、騰訊和美團等,還因為遭到監管而股價大跌。而這些網絡科技公司,都是機構投資者認可的中國優質企業,是美國金融大亨索羅斯口中的「下金蛋的鵝」。

如果機構投資者對中共的監管政策失去信心,不再投資這些優質企業,那麼即使這些中概股回到香港上市,情況也不會有所改善。退一步說,即使機構投資者仍有信心投資這些公司,也會遇到融資規模小、流動性差、再融資困難等問題,必然不利於這些企業的未來發展。

所以說,上市的企業再多,也不等於香港市場會繁榮,關鍵點在於,中共體制的弊端成為企業發展的阻力,不改變,難以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此外,也要看這些上市企業是否有成長潛力,是否是優質資產。如果連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企業,都無法吸引國際投資者,還能指望其它不優質的企業嗎?@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顧問:李庭千
編輯:蔚然、宇文銘
粵語配音:Ada
剪輯:曲歌
監製:文靜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