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生產後無法刪除
今時今日,資訊科技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一部份,相關的產品例如電腦、平板、智能產品、手機等幾乎人人都有,還有這些產品衍生出的大量軟件,使用極之普及,強制使用亦越來越多。再過數年,恐怕連不利用的選擇權益亦將消失。既然不能逃避,只有積極面對。不幸地,擁有及使用資訊科技產品並不代表你是資訊的主人,很多時你反被支配,甚至令你面對前所未見的風險。若你覺得筆者危言聳聽,請嘗試回答下列問題。閣下有否想過使用這些科技及軟件時到底產生了甚麼資訊?有否想過這些資訊一經產生將永久儲存,要刪除幾乎不可能?這些資訊到底儲存在哪裏?誰人可以取用?失竊的風險是多少?落入不法之徒手中有甚麼後果?如何保護這些資訊?若果你不能清楚回答上述問題,怕且你已經失落主人的地位。《禮記·大學》中有云:「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來比如一個人的言行受到注意,不可不慎也。今天已不是兩千多年前的世界,看著你指著你何止是十目十指,而是無數的科技「眼睛」及「裝置」。試幻想一下若果你生活在一個無數監察器的世界,全方位廿四小時記錄你講過的每一句說話,怕且你講的每一個字你都會想清楚。請問今天離這個幻想世界還有多遠?
低估風險後果堪憂
太多人對產生個人資訊不以為意,亦不採取措施保護,因為覺得沒甚麼大不了,又或某某牌子產品某某軟件應該可信,又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市民沒有人打主意,從而消極處理,實情是他們未有認清風險。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新世代,你製造的資訊可以影響你的信貸評級,影響你申請保險,甚至影響你被招聘的機會,申請入境簽證被拒。在政治掛帥的社會,一個資訊足以令人成為批鬥的對象,社會信用體制可加倍懲罰政權認為不當的行為。商家分析你製造的資訊,對你瞭如指掌,推送一些你感興趣的資訊,從而吸引你額外消費,又或引起你的執着,浪費你的時間。你不注意資訊及科技安全,個人資訊失竊可令身份被盜用惹上官非,可令你成為行騙對象,損失時間金錢,有人因私隱泄露身敗名裂,做生意的可被人攝取商業秘密及知識產權。即使你自己沒有損失,但仍可能累及你的家人及朋友,例如你的社交媒體被黑,黑客利用你的帳戶與你的朋友聯絡,令你的朋友中招,又或控制你的裝置進行非法勾當,插贓嫁禍。反過來說,有時候不是你自己不注意安全,而是「豬一般的隊友」將你的資訊拱手讓與他人。除了偷,還有送,就是送一些「資料」給你,而擁有這些資料足以將你送入監牢。超級電腦、雲端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令風險拋物線上升。
成為資訊的主人
創立本欄有三個目的。首先是讓讀者看清使用資訊科技時所帶來的風險。很多時候由於實況並不明顯,牽涉一些專業知識或技術,令大部份人低估潛在的影響。「硬知識」畢竟還是被動,筆者更希望闡述分析與思考過程,提高讀者風險意識。資訊科技世界日新月異,今天正確的明天可能已不完美,邏輯思考及意識比「硬知識」更重要。其次是在風險控制方面提供實用可行的應對方法。今天面對的問題是資訊太多,真假難分,有些所謂方案背後隱藏更大的風險,任何方案必須驗證。筆者面對非一般的資訊科技風險,提供的都是經過反覆驗證,讓讀者可落實執行。當然在執行中有人會覺得麻煩,又或不願改變習慣,但世界並沒有免費午餐,控制風險是要付出代價,只要閣下理解風險所在便會覺得值得。最後,資訊科技世界是高度連接,正如上文談及,即使個人如何謹慎,出賣你的人可能是你的親人及朋友。所以個人做好並不足夠,而是需要大家協力宣傳,多加討論,提點身邊的親人及朋友,令大眾大幅提高對資訊科技安全的認識,且更要教育下一代,讓他們盡早意識到相關課題重要性,填補學校教授的空白。
由於相關範疇很多,要做回資訊的主人,保護好自己的資訊,不能一天達成,而是個邊學習邊體驗的旅程,旅程下期正式展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