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高談「東昇西降」,年底卻被迫承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中共當局又一次自我打臉。因為中國經濟的現實,戳穿了一串串漂亮的肥皂泡。根據中共官方數據,2021年一、二、三季度的GDP增長率分別是18.3%、7.9%、4.9%。可謂直線下降。四季度,一些研究機構估計可能破「4」。
與中共關係密切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一再下調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從6月的8.5%,到10月的8.1%,再到12月22日的8%。世行還預測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大幅放緩至5.1%。(順便說一下,世行與中共關係之密切,在2021年還爆出了一樁醜聞——調查發現,世界銀行領導人2018年不當施壓下屬,給予中國等國更高排名;隨後,世行取消了對世界各國商業環境進行評級的「Doing Business」報告的發布。牽涉其中的領導人包括時任世界銀行行政總裁、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以及時任世界銀行行長金墉)。
從中共當局到世行都不看好2022年中國經濟,表明中國經濟的衰蔽已相當嚴重了。但是,有些人,主要是持「中國經濟奇蹟論」的官員與經濟學家們,卻有另一番觀點。
例如,2021年4月18日,林毅夫在「上海之巔讀書會」演講時說,「中國到2028年,或者寬鬆一點到2030年,還有每年8%的增長潛力。利用國內的有利條件,我判斷實現6%左右的增長沒有問題」。
此論或令一些人驚愕,但對林毅夫,則算一以貫之。他2012年就預言:中國從2008年以後應該有20年8%增長的潛力。
事實上,2008年北京奧運後,中國經濟就走下坡路了(同時,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經濟也步入深刻調整階段),雖有「四萬億」刺激帶來短暫反彈,增速卻在2011年之後持續下落,先後「破8」、「破7」,到2019年只有6.0%。這還是官方公布數據,至於內部數據或者學者估算數據,就慘不忍睹了。
2020年以來,疫情突起,中國經濟遭到沉重打擊,但中共狂吹「抗疫成功」、對比西方的「制度優勢」、「率先復工復產」和「經濟復甦」,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降至2.2%(30年來首次低於台灣),卻標榜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的正增長。實際上中國經濟已是風中殘燭了,2021年的「出口景氣」也無法阻止增速的下滑。
但林毅夫們對這些好像並不以為然。林毅夫認為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具有兩個優勢,一是後來者優勢,一是換道超車優勢。前者是指中國與美、日、德、韓的人均GDP差距還很大(這代表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可以引進先進技術後消化創新,創新成本比發達國家低,發展速度也比發達國家快。後者是指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產品的研發周期變短,主要依靠人力資本投入,而在人力資本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並不大,甚至還有優勢;如果以生產軟件產品為主,中國還具備世界上最大的軟件產品應用市場的優勢;如果以硬件生產為主,中國也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產業配套。
2021年12月,林毅夫在北大國發院第六屆國家發展論壇上,言之鑿鑿地說,2019年中國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達到美國的22.6%,與德國在1946年、日本在1956年、南韓在1985年時和美國的差距處於同一水平,此後16年這三個國家利用與美國的差距所具有的「後來者優勢」,保持了年均9.4%、9.6%和9.0%的增長,扣除人口增長,由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所帶來的增長則分別達到8.6%、8.6%和8.1%的年均增長,即使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人口不增長,在2035年之前單純依靠勞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保持8%的增長潛力。
但是,林毅夫恰恰無視了中國經濟與美、德、日、韓的異質性問題:不僅基本國情、經濟結構、規模大不相同;並且,所處國際環境也不同;更重要的是,經濟體制和政策體系迥然有異。因此,兩者不能簡單類比。
而且,第一,學術界業也指出:既存在「後發優勢」,也存在「後發劣勢」(curse to the late comer)。「後發劣勢」是指,落後國家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容易,但模仿發達國家的制度難,因為改革制度會觸犯到一些既得利益。落後國家傾向於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其制度,雖然可以導致落後國家的經濟在短期內獲得快速增長,但會強化國家機會主義,給長期增長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展變為不可能。
就當前中國來說,「後發劣勢」已經走向了極端。這是因為中共的「改革開放」一直是跛足的,而就是這種跛足的「改革開放」現在也難以為繼了(例如,習近平2022年新年賀詞打破慣例,隻字不提「改革開放」一詞),「向左轉」的勢頭越來越猛了。
第二,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其發展主要依賴於人、依賴創新;但是,富有創新精神的人,一定是自由的人,擁有基本人權的人,他們的主體意識、人格意識、權利意識是非常強烈的,他們才能的充份發揮是需要相應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條件,而這與中國現實是明顯衝突的。「用腳投票」的財富、技術精英越來越多。因此,中共的經濟社會制度與政策體系,已成為中國發展「新經濟」的最大障礙。
林毅夫的理論和觀點,在中國從不乏反對的聲音。而2021年中共當局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如以「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之名,整肅互聯網科技巨頭,對平台經濟、教輔、娛樂、房地產等等行業使重拳;如「國進民退」;如高唱「共同富裕」,這些都不僅重創了中國經濟,也重創了林毅夫「每年8%的增長潛力」論。
2021年已經過去,但中共在2021年所表現出的「權力的任性」、「政策風險」卻依然延續著。從這個角度講,2022年的中國經濟,真是令人憂心。#
(大紀元首發)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