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8日)《明報》有則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題為《國安滲學校各科 英文擬卷用「唱好」文章 官校報告:藉師生接觸 識別潛在違法學生》,報道那條據聞只「影響一小撮人」的《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幾間學校如何落實「維護國家安全及國家安全教育相關措施」。
原來今年8月,全港中小學校已提交「國安工作計劃報告」,向教育部領導詳述如何推展「國家安全教育」。《明報》今天報道了部份學校的報告內容,例如屬於官立學校的新界鄉議局大埔區中學,「在學生訓輔方面,列明協助學生守法守規;透過教師與學生的日常接觸、傾談及觀察學生的行為變化,及早識別有潛在參與違法活動的學生。」
簡單一兩句話,已衍生一連串疑問:甚麼叫「潛在參與違法活動」?是指「已暗中犯了法」,抑或「尚未犯法,但很有potential 犯法」?(這種中文恕我看不懂,也許寫的人也未必懂。)若屬前者,校方會報警嗎?若屬後者,憑甚麼標準判斷誰有「犯法潛質」?學校寫出這樣的計劃,每年又要不要「交數」?⋯⋯
另一例子是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他們的報告長達13頁,在「學與教」的措施一欄,列出20多個科目如何滲入「國安教育」,例如化學科安排學生參加境內學習活動,了解香港可再生能源發展;體育科則「透過體育活動增加學生對國旗、國徽及國歌的認識以及加強學生的身份認同」;英文科則指明「擬卷時可選擇一些介紹國家正面形象的文章」;數學科則提醒教師「謹慎選擇測驗、考試及上課課文,避免內容抵觸國安法」。
連化學、體育和英文科也能滲入「國安教育」,該校可算挖空心思去精忠報國了。但數學也要「避免內容抵觸國安法」,到底是甚麼概念呢?
數學與國安有關,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比如說,二戰期間數學家圖靈(Alan Turing)破解德軍密碼,協助打敗希特拉;今天在Los Alamos和MIT,也有人利用數學的「格理論」(lattice theory),研究如何最有效率地分配國安資源,以摧毀恐怖主義組織。
但現在的問題是:到底香港中小學的數學科,有甚麼內容可以「抵觸國安法」呢?真期望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教育局可以列舉一些例子,教育一下我這類孤陋寡聞的人。容許我瞎猜一下吧,以下數學問題都極可能「抵觸國安法」:
一、9000-36=?
二、689+32=?
三、K城有30,000個城管,某日發生暴動,現場有兩名城管視而不見,反而轉身離開,問K城還剩下多少城管?
四、「香港第一家庭」有4個成員,若隨機選出一個,他或她是英國人的機率有多少?(此題我在網上見過)
五、某校原有1,000學生,今年有130人退學,退學率是多少?
諸如此類問題,應該都要避免。若有小學老師「不慎」出了一條題,是「1836除以3」之類,下場可參考宋庚一或李田田,不贅。
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我們不難理解香港名校本年度的退學率,為甚麼會持續創新高(以下是真實數字):德望學校的退學率達13%,聖若瑟書院為 12.7%,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為8.40%,瑪利曼中學為5.6%,英皇書院中一的退學率為8.3%。
相信以下數學問題也會「抵觸國安法」:按此趨勢預測,未來數年,將會有多少學生逃離香港的「國安教育」呢?◇(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