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發布一項聯合研究,發現中國若改變嗜食肉類的飲食習慣,廣泛採用多菜少肉的飲食模式,可減輕中國空氣污染,和減少每年因空氣污染過早死亡的75,000人。

研究由中大主導的跨學科研究聯同埃克塞特大學與北京大學,透過「香港中文大學– 埃克塞特大學環境持續與應變聯合研究中心」(聯合研究中心,ENSURE)聯合進行。研究團隊分析了中國在1980年至2010年的食品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變化,綜合電腦模型進行實驗,結果顯示中國對肉類的需求不斷增加,導致空氣質素下降和相關死亡率惡化。

中國自1980年代起,由於經濟和人口快速增長,人們的飲食模式從前以植物為主逐漸轉為肉類,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肉類消費國家。研究團隊整合並分析1980年至2010 年的各類數據,結果顯示肉類產量已由15兆噸增加至80兆噸。

中大理學院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副教授兼研究項目負責人戴沛權教授表示:「肉類消費增多會引致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加劇,更會形成微細懸浮粒子,使空氣污染惡化。養殖動物時產生的排泄物和用於種植動物飼料的肥料,會釋放大量氨氣,導致微細懸浮粒子在空氣中形成。中國人改變了飲食模式後,肉類消耗量大增,使農業氨排放量增加了63%、微細懸浮粒子每年每立方米平均增加10 微克,這個飲食改變帶來的增加量約為同期來自所有污染源的微細懸浮粒子的20%,並導致每年約9萬人過早死於空氣污染相關疾病。」

在中國較發達的省份,人們較能負擔以肉類為主的飲食方式,他們或會面臨由偏重肉食帶來的直接健康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然而,在較貧窮的農業地區,即使人們較少吃肉,但其健康卻更受由富裕地區多肉飲食而引致的空氣質素下降所影響。是次研究首次發現,不僅那些較富裕、吃肉較多的人會面對健康風險,高肉類消費更會導致空氣污染惡化,對每個人的健康都構成風險。

研究發現中國若能改變目前嗜食肉類的飲食習慣,改為主要食用植物,可減少兩成農業氨氣的排放量及每立方米6微克微細懸浮粒子,更可避免每年7萬5千人因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

研究結果已在食品、農業和環境科學領域期刊《自然-食品》(Nature Food)上發表。

是次研究項目獲聯合研究中心資助。聯合研究中心的其中一項重點研究議題為中國飲食模式變化對全球環境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從多肉飲食習慣改為植物性飲食,是同時並可持續達致糧食安全、人類和環境健康的關鍵途徑。@

------------------

負片世界見真實色彩
一起走過20年 共度艱難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