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是今年全球市場最熱議的話題之一。目前,世界上一些大型經濟體的通脹率正在飆升,美國、德國、中國都達到了歷史高點。與此同時,投資者出於通脹的擔憂,也在紛紛選擇其它資產迴避風險,而對加息的預期也在加強,導致黃金價格、美元指數都在創紀錄飆漲。但是,以美聯儲為首的發達國家的央行,卻都沒有像外界所預期的那樣加速加息,這到底是為甚麼呢?此外,全球通脹飆升,到底是短期因素導致的,還是存在長期風險呢?美國、歐洲、中國的通脹,又各有甚麼特點呢?

美通脹創31年來新高源於消費需求強勁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情況。

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上升6.2%,創下了自1990年以來的最大同比升幅,而且也是同比通脹率連續第五個月超過5%;在扣除了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之後,10月核心CPI同比上漲4.6%,也創下30年來的最大漲幅。

與之前幾個月不同,美國10月份的物價出現了普遍性上漲,能源、住宅、食品、新車及二手車都是當月通脹的主要推動因素。

在能源方面,10月,美國的能源價格大幅走高,環比上漲4.8%,同比上漲30%。其中,汽油價格環比上漲6.1%,同比上漲49.6%。

此外,由於全球半導體短缺的限制,美國二手車的價格,在8月和9月環比下降後,10月份再度上揚,環比上漲2.5%,同比上漲26%;新車的價格則同比上漲了9.8%。

數據還顯示,美國的肉、蛋、奶、糖、咖啡等食品價格,都在大幅上漲。食品雜貨成本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5.4%,是過去20年來漲幅最大的年份之一。

數據發布後,美國總統拜登表示,扭轉通脹是當務之急,尤其是要控制能源價格的上漲。據說,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向市場釋放戰略石油儲備。

除此之外,白宮也把緩解通脹壓力,押注在了解決供應鏈危機上,著重解決主要港口的延誤和其它供應鏈問題帶來的成本壓力。

供應鏈緊張,確實是導致美國通脹飆升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政府的援助補貼,提升了美國民眾的可支配收入,但是疫情的反覆,讓美國人減少了在旅行、就餐和娛樂等服務項目上的消費,而大量增加了對商品的需求,從而加劇了對供應鏈的壓力,推高了通脹。

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11月3日表示,美聯儲的政策工具無法緩解供應緊張,但他相信,充滿活力的美國經濟,能夠適應供需失衡,並且隨著它的調整,通脹將下降到更接近2%的長期目標水平。

而美國商務部在16日發布的數據,似乎也佐證了鮑威爾的說法。

儘管對通脹的擔憂,導致消費者信心在11月初降到了10年來的最低。但是,據路透社報道,美國10月的零售銷售額,環比上升了1.7%,同比上升了16.3%,比疫情爆發前的水平高出了21.4%,這也顯示高通脹並沒有抑制消費支出,而消費支出佔到了美國經濟活動的三分之二以上。

另外,美國10月份的非農就業人數,增加超過53萬人,高於預估的45萬人;失業率則降到4.6%。同時,企業報告的職位空缺數,比求職者數量高出30%多。而持續保持增長的薪資水平,也印證了企業的招工意願。10月份,美國非農部門的平均時薪,環比上漲了11美分,達到了30.96美元,創造了近6個月來的最大增幅。

但是,儘管工資在上漲,在手中現金寬裕,以及疫情的影響下,企業仍存在招工不足的情況。目前,大約有300萬個空缺職位仍然沒有被填補。所以,勞動力短缺,可能是目前美國經濟復甦面臨的最大問題。

能源價格飆漲是歐洲通脹主因

我們再來看看歐洲的情況。

幾個月來,德國的通脹率一路走高。10月份,德國CPI同比上漲 4.5%,創下了28年來的新高。其中,能源價格同比上漲了18.6%。

此外,原材料短缺、供應緊張,以及增值稅恢復正常、實施二氧化碳排放稅等等因素,也是造成德國物價上漲的原因。

去年,德國政府為了抵消防疫措施對經濟的影響,曾經暫時下調增值稅,在今年1月恢復正常。另外,自今年1月起,德國的企業和消費者,需要為燃燒燃油或天然氣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支付每噸25歐元的費用。

不僅是德國,整個歐元區,10月份的通脹率創下了13年來的新高,從9月的3.4%上升到了4.1%,遠高於歐洲央行設定的2%的目標。其中,10月份的能源價格同比增長了23.5%,而9月份的增長幅度是17.6%。

但是,在最近的一次利率會議上,歐洲央行決定維持零利率政策,歐洲央行認為,通貨膨脹是「暫時」現象,能源價格上漲、全球範圍內供需不匹配,以及德國銷售稅恢復正常等一次性效應,是暫時推動歐元區通脹的三個主要因素。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甚至表示,明年加息的可能性都非常小。

而在歐元區以外的英國,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CPI同比上漲了4.2%,比9月的3.1%漲幅大幅上升,通脹率飆升到10年來的高點。

今年,英國遭遇了能源危機,天然氣的批發價格一度上漲了250%。飆升的價格擠壓利潤,迫使多家供應商被迫停業。天然氣的緊缺,也進一步波及了食品、鋼鐵等其它行業,而且英國85%的家庭都使用天然氣取暖,連鎖反應導致了通脹的進一步惡化。

英國央行一度暗示加息在即,但是,在11月的議息會議上,卻宣布維持關鍵利率和量化寬鬆目標不變,這也讓英鎊一度重挫。

對此,英國央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的解釋是,目前的通貨膨脹是因為全球「供應衝擊」造成的,並不是英國經濟的需求太大造成的,並提到,提高利率,不會讓英國得到更多的天然氣。

不過,外界認為,10月的通脹數據,將增大英國央行下個月加息的預期。

通脹向消費端傳導中國經濟面臨滯脹風險

我們再來看中國,由於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以及「能耗雙控」政策下,煤炭、鋼材、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的供給收縮,中國10月生產物價指數(PPI),同比漲幅進一步突破13%,創下26年來的新高。在PPI調查的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價格同比上漲的行業有36個。

雖然目前,為了穩價格保供給,能耗雙控政策有所放鬆,但是隨著四季度進入了採暖高峰期,能源供應的情況仍然偏緊,這也可能導致PPI在短期內持續處於高位。

與此同時,10月CPI同比上漲了1.5%,創下了13個月來的新高。在食品價格中,除了豬肉價格同比下降44%以外,淡水魚、雞蛋和食用油的價格都在上漲,尤其是蔬菜的價格更是大漲,同比升幅為15.9%。非食品價格上漲2.4%,其中,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上漲32.2%和35.7%,顯示PPI對CPI的傳導效應加強。

然而,中國的高通脹還伴隨著經濟停滯的擔憂,第三季的經濟增長已經超預期下滑,GDP的增速放緩到了4.9%。

而多家投資銀行也調低了對中國的GDP預測。美國投資銀行高盛不僅將今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長預測降低到3.1%,還預計明年實際GDP的增速只有4.8%,而2022年到2025年間,年均增長率只有4.5%,遠低於市場平均預測。

雖然中共統計局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工業、消費等數據優於市場預期,但是,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實際上,數據也不是真的好,而是市場預期太差了。例如: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9%,而路透社調查的預估中值只有3.5%。

目前,大宗商品的價格飆升、房地產行業的迅速降溫,以及電力持續短缺和疫情反彈等因素,都讓中國經濟受到衝擊。

導致通脹持續的長期隱憂

從全球範圍來看,雖然各國的通脹都有著自身的特點,但是總體來說,又存在兩個方面的共性:第一個就是能源供不應求,導致價格飆升;二是疫情衝擊供應鏈,推高了企業成本。

在過去一年裏,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的價格連環飆升,除了因為貨幣流動性過剩,以及疫情後經濟快速復甦,所導致的能源需求大增以外,也和全球轉向清潔能源的步伐太快有關。

歐洲是世界上推行綠色能源的先鋒,各國在能源政策上,大幅向風能和太陽能傾斜,嚴格限制對化石燃料的投資,但是,這些替代能源還來不及填補燃煤發電的缺口。

例如:德國關掉了核電站和煤礦,但是,風電卻無法滿足需求,不得不依靠大量增加天然氣來發電、取暖。另外,2020年全球寒冷的冬天,導致各國對天然氣的需求急劇上升,消耗了很大一部份天然氣儲備,而風速下降,也影響了英國的發電量。

在全球轉向綠色能源的大背景下,這些都暴露出了全球能源供應的脆弱性,而能源短缺又進一步導致通脹,未來恐怕還會持續發生。

另外,美歐等國都押注,隨著供應鏈緊張局勢的緩解,通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但是,這裏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疫情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如果疫情反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可能就會持續存在,從而推高通貨膨脹,阻礙經濟復甦。但在目前,疫情能否最終得到控制,仍然是一個很大的不確定因素,而這,也將是導致通脹長期持續的另一大隱憂。◇

美歐等國都押注,隨著供應鏈緊張局勢的緩解,通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但是,這裏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疫情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Shutterstock)
美歐等國都押注,隨著供應鏈緊張局勢的緩解,通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但是,這裏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疫情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Shutterstoc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