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歷了反送中示威等大規模社會運動後,親中共人士把社會矛盾歸咎於港府無視「去殖民化」,不斷提出要邁向 「二次回歸」,親中共團體更提倡為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反送中運動,或稱反修例風波,是香港歷來最持久的社會運動,創下參與人數達200萬的最大型和平遊行紀錄,也發生過多次激烈的警民衝突。這場主要靠網上討論區及流動通信程式動員的「流水式」(be water)社運,引發中共人大常委會制訂「港版國安法」。
隨後香港大量「親中共團體」湧現,一般自稱為「愛國愛港團體」。這些團體提倡的「香港去殖民化」, 並非學術意義上所講的去殖民化,而是回歸後開始出現於香港的政治詞語,其內涵以中國中心主義為主,致力排除港英政府時期中之殖民化影響,切割香港與英國之聯結,強調香港與大陸的關係。
親北京團體提倡為維園改名
位於港島市中心的維多利亞公園,1957年10月啟用,並以園內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命名,佔地約19公頃,為港島區最大的公園。香港過去大部份集會,包括悼念六四事件的燭光晚會,都在維多利亞公園進行。很多遊行示威,例如七一遊行,都是首先在維多利亞公園集合才出發。維多利亞公園在香港的社運歷史中,有不可推翻的象徵意義。
10月1日中共建政日,多個所謂愛國團體到政總請願,促請行政長官把維園改名,讓他們可以「歡慶回歸紀念日」和「十一」,也可以悼念七七事變和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件。「愛港大聯盟」召集人張凱誼表示,改名有助於香港「去殖民化」,希望政府能建設一個「中央人民公園」,她一再強調香港是中國的土地,不該殘留殖民管治的影子。
化名范女士的香港人表示:「所謂改名是一些小動作,目的似乎是進一步收緊香港人的空間。」她說,維多利亞公園對於香港人有重要象徵意義,改名等同強迫港人放棄以往的價值觀。雖然親中共組織的請願行動並未引起香港人強烈反響,但范女士指公眾不應保持沉默,如果社會沒有出現強烈反響,「下一步可能是讓政界人士或立法會議員開口,讓事情合理化」。
時事評論員梁啟智發現,今年同類請願行動有所增加。他說:「親北京組織的訴求與社會形勢存在距離。當我聽見有人要去改動維園的名字時,我的感覺是,似乎有些組織想表達對北京效忠。把街道名稱與身份認同掛鉤。至少根據過去20年的資料,我看不到兩者之間有任何聯繫。」
親中共人土力倡「二次回歸」
自2021年7月港版國安法實施,「二次回歸」成為不少親中共人士的口頭禪。
事緣於2020年6月,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接受大陸媒體專訪時表示,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立法的首要作用是止暴制亂,希望立法能起到香港「二次回歸」的作用,「糾正部分香港人的錯誤價值觀」。之後中共人大常委譚耀宗亦在一個論壇表示,二次回歸中的「人心回歸」是重中之重。
梁啟智批評親中共人士對「去殖民化」的理解是本末倒置。他說殖民主義其中一個重點是管治者和原居者的不平等關係,去殖民化的重點應該是把遺留下來的惡法掃除。例如港英時期政府留下了一些法規方便殖民管治,便應修改,使香港社會更「由下而上」更民主。反而言之,雖然公共房屋是當年港英政府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採取的措施之一,還有社會保障和勞工法例等,至今仍令不少香港人因此受惠。這些措施保留還是放棄,不能純粹考慮以港英政府當初制定有關政策時有否有政治考量,重點是它是否符合今天香港社會的利益。
鄰近香港的澳門一直被北京視為「一國兩制」的典範,但是當地街道和古跡仍然沿用澳葡政府遺留下來的名稱。澳門大學政府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余永逸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這顯示如何讓民眾接受和信任政府才是去殖民化的重點。
余永逸認為,最近兩年港府的表現和澳門特區政府形成強烈對比。他說:「政府必須回應社會對於政府政策的質疑。反觀現在港府沒有正視香港人和中國大陸價值觀不相同的情況。反修例風波之後,香港政府沒有能力掌控民意,制定政策時只好採取高壓或者由上而下的手段。」他認為港府扭曲及改變港英政府的制度,卻無法建立一套更好的行政和政治架構,讓港人對政府失去信心。@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