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防護中心21日晚上公布,截至10月20日,共有88人證實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在醫管局提供的68名病人的樣本中,有32宗個案的源頭相同,屬於群組爆發,有一半人表示曾處理淡水魚,2名病人已經離世,有10人已經出院。中心提醒市民不應進食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或水產,並要小心處理這些水產品,避免接觸傷口。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正積極跟進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群組爆發個案的流行病學調查,在醫管局提供的68個樣本中,經基因序列分析顯示,有32宗個案屬於血清三型基因序列型283(ST283),27宗個案為其他血清型,或是基因排序不相同的ST283序列型,另有9個個案結果仍待確定。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32宗ST283個案的感染源頭相同,屬於群組爆發。根據醫管局資料,有2人已經離世,但死因未能確定與感染有關,另外有10人已經出院。32名病人分別為14男18女,年齡介乎31至87歲,居於不同地區。有一半病人表示曾處理淡水魚,部分人報稱處理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時手部帶有傷口,無人報稱曾食用淡水魚生。當中3人為食肆廚師,1人為兼職魚販。

乙鏈球菌或與進食淡水魚有關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說:「乙型鏈球菌通常存在於人類、哺乳類、兩棲類和爬蟲類動物以及魚類體內。大約20-40%健康成年人的腸道及泌尿道會帶有這種細菌,而於長者或抵抗力較弱等人士身上,則可能會引發敗血症、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嚴重疾病,甚至死亡」。

發言人指出,大部分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疾病的感染途徑不明,較常見的感染途徑包括母嬰傳播,另外有文獻報告與進食或不當處理含菌的食物有關,亦有報告指出ST283的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存在於淡水魚中,特別是養殖魚。

發言人舉例指,在2015年,新加坡曾經發生多宗與進食淡水魚生有關的ST283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涉及146人。之後,其他東南亞國家亦曾報告在淡水魚發現ST283的乙型鏈球菌,包括泰國和越南等。

中心籲不要進食未完全煮熟的淡水水產

衞生防護中心建議,為減低感染風險,水產或食肆的從業員應在處理水產時戴上手套,並避免徒手直接接觸水產或污水。而市民在街市選購魚類時,不應觸碰魚身及使用店鋪提供的毛巾,雙手若觸碰了未經完全烹煮的水產,應盡快使用梘液和清水洗手;另外,市民在家中處理水產時亦應戴上手套,若雙手帶有傷口,切勿直接接觸水產,如處理過程中出現傷口要立即徹底清潔傷口,並在發現傷口感染時立即求醫。

中心亦呼籲市民不要進食任何淡水魚刺身、未經烹煮或未完全煮熟的淡水水產,在進食火鍋食物或含有水產的粥品,亦應確保食物被徹底煮熟。@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