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病毒(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也促使各國醫學專家面對傳染性疾病更加嚴陣以待。研究統計顯示,每年全球約有高達數十萬人因腦膜炎死亡,細菌性腦膜炎中最常見且致命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更因快速惡化、高重症率與嚴重併發症令人畏怯。因此醫學專家認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也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共肺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危害
研究統計顯示,全球每年大約超過200萬人遭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危害,近30萬人死亡,因併發症而生活失能者高達50萬人;目前中東、非洲等地為高盛行區,每年平均奪走數千條人命。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因無症狀帶原比例高,也曾於台灣大流行過,高峰時期每年約有300人確診;近年則是在2008年台北縣1所國中校園爆發群聚感染事件,共計5名國中生確診、1名疑似案例,其中1名學生病情嚴重,一度因為意識不清送入加護病房救治。
此外,2017年在軍營中也曾發生群聚感染事件。近期雖然僅有零星個案,但是2018年的3例確診個案中,即有2例死亡,足以顯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對生命的嚴重危害。
感染的途徑與早期症狀
邱南昌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一種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的猝發性感染疾病,主要好發於晚冬至早春之間(每年11月至隔年4月),通過接觸無症狀帶原(菌)者的鼻咽喉分泌物或飛沫傳染,潛伏期約2~10天。
當腦脊髓膜炎流行時,每10位健康者中即有1人為無症狀帶原(菌)者,如果長時間或密切與帶菌者接觸,接觸者發病機率為一般人的500~800倍,很容易造成大規模群聚感染。
此外,一旦帶原者免疫力低下或接觸到免疫力不佳的嬰幼兒,極可能進展為嚴重腦膜炎敗血症。由於早期症狀多不具特異性,容易與流行性感冒、肺炎等混淆,當身體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或是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4大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
嬰幼兒因為囟門未閉合,症狀更為不典型,如果未能即時確診、接受治療,24小時內的死亡率高達50%;就算即時接受治療,每7名患者中可能有1名死亡,家長們一定要特別注意。
倖存者恐面臨四大併發症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提出,臨床上約有5%~20%患者會直接進展成嚴重腦膜炎敗血症,其死亡率將近40%,且倖存者中每3人就有1人可能產生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損傷、癲癇等4大嚴重併發症。
台灣疾病管制署統計顯示,臨床確診個案中,4歲以下嬰幼兒佔比超過30%,一旦感染,每10名嬰幼兒就有1名終其一生將受嚴重併發症影響。
林千裕在此提出2名臨床個案為例。一名5歲女童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病後24小時內,急速惡化為嚴重敗血性休克,緊急轉入加護病房插管、洗腎,並以升壓藥物救治;爾後因全身瀰漫性凝血異常,多處紫斑傷口潰爛,需要進行清創治療。
另一名為6個月大的新生兒,於去年11月底打完流感疫苗後,因連續高燒1周、咳嗽送入急診,經血液、腦脊髓液採檢培養確診。儘管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療而康復,但後續追蹤發現視神經傳導異常、腦室擴大等併發症,恐導致日後視力與動作發展異常,目前正持續回診追蹤。
林千裕補充說,腦是生命中樞,尤其嬰幼兒處於腦部發育階段,當腦部遭受腦膜炎雙球菌侵害時,發生的4大嚴重併發症不只是影響患者本身,更擴及家庭、照顧者與整個公共衛生體系,不容否認這是需要付出高昂代價的。
提升保護力要超前部署
邱南昌表示,由台灣近10年間2起群聚感染事件來看,發生與環境密閉擁擠息息相關,因此要遠離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危害,民眾應牢記2個預防的方法:(1)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擁擠空間;(2)加強落實個人良好衛生習慣與咳嗽禮節。
此外,針對嬰幼兒與免疫力差的高風險族群,例如:持續性補體缺損、脾臟功能缺損、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預防勝於治療,可通過疫苗接種提升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保護力。
林千裕提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憑藉著高帶菌率、重症率與致死率,不啻為隱藏殺手,更可能是下一個新冠肺炎(中共病毒)。目前美國、英國、澳洲已將各血清型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接種項目,由此可見各國對腦膜炎的重視。
如果民眾計劃前往主要盛行地區,包括中東(沙地阿拉伯、尼泊爾)、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等地區,建議出國前10天至家醫科旅遊門診,經評估後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其中入境沙國地區時還需要出示3年內相關接種證明。
4 月24 日是世界腦膜炎日,為了嚴防重症度高且致命性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也鑑於民眾對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所知甚少,今年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為喚起各界重視,以「對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來襲,首重『424』口 訣」為口號,呼籲民眾留意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4大症狀、2招預防要牢記,通過疫苗接種超前部署保護力,才能遠離4大併發症的傷害。◇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