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H&M在內的多個外國時尚品牌因去年對新疆勞工條件的擔憂發聲,在中國遭遇新一輪抵制風。

抵制外貨風由中共組織——共青團挑起,時間點是中美阿拉斯加會談不歡而散,美國聯手歐盟,英國和加拿大對4名涉疆中共官員以及1個實體祭出制裁令之後。

共青團3月24日於其微博官方帳號,最早抨擊H&M於去年所發佈之停用新疆棉的舊聲明,說H&M「一邊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一邊又想在中國賺錢?癡心妄想!」該言論引來四十多萬名中國網民一面倒的支持,「滾蛋」、「別指望又吃中國飯,還砸中國鍋」的抵制聲充斥網絡。

緊接著,中國電商平台京東率先下架H&M的商品和店舖,並引發淘寶和天貓等其它平台的跟進。此抵制風隨後蔓延其它品牌,一波演藝界明星也紛紛跟進,與被波及的品牌切割。

中國國內每幾年就會發生因某事件抵制外國貨的活動。比如:2005年因日本入常抵制日貨,2008年因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風波抵製法國貨,2012年因反對日本釣魚台抵制日貨,2017年因南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抵制南韓貨。

2021年因多國制裁涉疆中共官員和跟中共密切相關的企業而引發中國國內的抵制風。這次抵制的品牌至少來自5個國家——瑞典、西班牙、美國、德國、日本,是過去中國抵制國別數中最多的一次。

中共不滿外國清一色制裁 需轉移國內民憤

針對中國境內的抵制熱潮,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經濟學者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這是中美關係惡化的前提下,「國內可能要找一個情緒表達的出口,做個姿態」。

他認為,這種參雜政治因素、情緒化的抵制,「就跟小孩子鬧脾氣一樣,缺乏戰略眼光」,也如虛火,不會持久。

對新疆棉花的制裁最早源於美國特朗普政府,針對的是中共當局對新疆維吾爾族人的人權侵犯行為。無論是民間大量報道,還是官方報告都顯示,中共當局這些年加大了對新疆地區維吾爾族少數民族的打擊力度,包括:大規模關押了約100萬人,強制再教育計劃,高侵入性的監視,宗教壓制,強迫婦女絕育和強迫勞動。

去年7月,特朗普政府以「嚴重侵犯新疆少數民族的權益」為由,對中國新疆四名現任或前任中共政府官員施加制裁。

去年12月,美國宣佈制裁中共軍方「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口的棉花和棉花製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隸屬於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和準軍事組織。

今年1月,特朗普政府全面禁止進口新疆生產的棉花和番茄,因擔心這些是由被中共當局拘留的維吾爾族人被強制勞動生產出來的。根據國會的立法,特朗普政府認定,中共當局因在新疆地區鎮壓維吾爾族穆斯林犯下了「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

2月,加拿大和荷蘭議會先後通過動議,認定中國當局在新疆的做法是「種族滅絕」。

3月,歐盟和英國宣佈對侵犯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的中共官員以及一家新疆公司施資產凍結和旅行禁令。

到目前為止,美國、英國、加拿大以及澳洲和紐西蘭也隨後發表聲明,對中共官員及實體進行制裁或譴責。

隨後,中共官方宣佈反制裁,制裁10名歐洲議會議員及學者。

外國企業成夾心餅乾 左右逢源兩邊難討好

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25日書面回覆美國之音說:「一般而言,在商業政治化持續升高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面臨進退兩難的艱難處境。一方面,歐洲的民意要求企業要清楚地展現出負責任的社會責任原則。但另一方面,如果(企業)他們表現出負責任的一面,並確保供應鏈不受非議,就會被視為做出抗中(抗共)的表態,因此又遭到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彈。」

中共官員甚至部份外國商團,將中共渾殽於中國民眾,認為誰要中共擔負責任就等於抗共。

如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不許外國人「吃中國飯、砸中國碗」;同時,她將這次由共產黨組織的抵制外企的活動說成是「中國老百姓也有自由發表他們自己的觀點、表達他們的感受」。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上周的美中阿拉斯加會晤時也闡述了同樣的看法。他說:「絕大多數在華美國企業都表示,中國的商業環境很好,沒有人強迫他們留在中國。他們看到了在中國存在的利潤,他們看到了中國巨大的機會。這就是他們留在中國的原因。」

美國資深媒體人史蒂夫·貝斯托(Steve Postal)22日在「美國觀察者」(the American Spectator)網站撰文建議說,想讓中方認真對待拜登政府,拜登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連貫的政策,包括立法要求在華美國公司禁止在供應鏈中使用維吾爾族奴工產品,採納類似於特朗普政府離任前發出的命令,以及考慮類似於特朗普時期施加的可信的關稅威脅,因為中共只畏懼可信的威脅,美國也只能相信可信的承諾。

被抵制的外國企業都說了甚麼?

中國網民已經將矛頭指向了促進可持續棉花生產的國際組織「更好的棉花計劃」(BCI)。該組織在去年10月表示,因為新疆人權問題、進行可信的盡職調查變得越發困難,暫停發放2020-2021季棉花原料認證給新疆。

獲得BCI認證的產品及原料必須在環保和勞工權益保障方面達到一定標準。BCI成員還包括耐克、阿迪達斯、H&M和日本的迅銷(Fast Retailing)。

以下是路透社報道的部份外國時尚企業在中國的業務詳情。

Inditex

西班牙公司Inditex的年度報告稱,該公司在中國大陸擁有337家門店——其中141家來自其旗艦品牌Zara,該品牌去年10月在北京王府井街區開設了亞洲最大的門店。

其網站稱,該公司從477家供應商處採購,管理著中國的2,318家工廠。

該公司表示,到2025年,其100%的棉花將是有機的、可回收的以及通過BCI採購的。

H&M

瑞典公司H&M在中國有505家門店。

中國是H&M的第四大市場,在截至2020年11月的12個月內,銷售額達到97.5億瑞典克朗。

H&M網站稱,中國和孟加拉國是H&M最大的服裝生產市場。根據其網站上的數據,這家零售商在該國擁有或與1,300多家工廠有合同關係。

H&M曾表示,在2020年10月BCI停止與新疆的聯繫後,其棉花將不再從新疆採購。

到25日為止,H&M已經撤下了最早的這份引發抵制的聲明。

耐克

美國公司耐克在財報中表示,截至2月底的一季度,大中華區收入增長51%,總收入達22.8億美元。

耐克網站上的一份聲明稱,其沒有從新疆採購棉花,但「原材料的可追溯性是一個持續關注的領域」。

阿迪達斯

德國公司阿迪達斯在2020年年報中說,中國的淨銷售額(不包括銳步)為43億歐元,總銷售額為184億歐元。

年報稱,阿迪達斯15%的鞋類、20%的服裝和36%的球類、包類等配件和裝備都在中國生產。

在2020年社會影響報告中,該公司表示,已呼籲供應商停止從新疆採購棉紗,並支持BCI切斷與新疆的聯繫決定,並表示該集團是棉花的主要銷售源。

迅銷

日本的迅銷在中國大陸擁有約800家優衣庫門店,跟其本土市場日本的門店數差不多。該公司稱,2020年第四季度在中國大陸的利潤獲得大幅增長。

截至2020年8月31日的財年,該公司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地區的收入為4559億日圓(41億美元),佔總收入的22%。

迅銷網站稱,其一半以上的面料廠和縫紉廠位於中國。

迅銷表示,沒有優衣庫產品在新疆地區生產,也沒有生產夥伴轉包到新疆當地的面料廠或紡紗廠。

無印良品

日本的無印良品(Muji)全球共有975家門店,其中中國大陸有275家。

無印良品表示,它的中國門店將繼續銷售新疆棉花製品。中共民族小報《環球時報》25日說,無印良品中國代表說,他們一直使用新疆棉花,試圖與被抵制的其他外國品牌劃清界線。

該公司在發給路透社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它對新疆地區強迫勞動和歧視的報道感到擔憂。

它最近對新疆工廠進行了盡職調查,其供應鏈與新疆工廠不存在直接關係,同時它還委託一個獨立審計小組進行現場審計。#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