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監控」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2020年初中共病毒疫情爆發後,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被中共高度重視,並直接被納入中共政府工作報告。「新基建」不僅幫助中共鋪下了一張監控的天羅地網,而且其用電量在快速地增加,和百姓搶電。2020年冬,處在中國能源大省內蒙古的「大數據」之城烏蘭察布率先表示電力不足,隨後湖南、浙江等各省也紛紛出現「電荒」。但中共卻將「電荒」解讀為經濟的強勁復甦,並宣稱中國是2020年世界上唯一一個錄得GDP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可是中共的GDP三成以上來自和「新基建」緊密相關的「數字經濟」,其快速增加並不代表經濟的復甦,反是監控的盛行。
——
2020年末到2021年初,大陸迎來近4年來首個橙色預警寒潮,中國居民用電用煤需求大增,在嚴寒之下,中國一些地區卻出現停電、限電情況,比如湖南、浙江、江西,以及中國電力外送大省兼煤炭的主要生產大省——內蒙古。
據大陸新浪網報道,在湖南長沙,有些寫字樓關閉了電梯,不少市民不得不爬20至30層樓梯上班。湖南省電力公司更是在2020年12月19日宣佈進入供電「戰時狀態」。在浙江義烏,工廠被強迫停工幾天,直接造成一些訂單延期交貨。
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出現「電荒」,據財新網的報道,在20世紀90年代初,2002-2004年,2008-2011年,中國也發生過大規模的「拉閘限電」。2002年中國全國範圍內先後有12個省區執行過「限電」,當時全中國的發電裝機容量(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不到3.6億千瓦(360GW)。那時候的中國工廠還不得不「開三停四」,在用電高峰期時還要「商場停電梯,路燈開一半」。
近18年來,中國大力建設電廠,截至2020年末,中國的發電裝機容量規模達到22億千瓦(2.2TW),已是2002年的6倍多。尤其是中國的煤電產業,已到出現嚴重的產能剩,可是在中共當局於2020年6月連續第三年出台政策要求化解過剩產能後的不到半年,「停電」、「限電」的歷史卻又上演了。
中共在2020年12月17日給出官方解釋:一是,工業生產恢復增加用電需求;二是,極寒天氣增加用電負荷;三是,外受電力有限以及機組故障。尤其是「工業生產恢復」,被中共自己以及不少媒體解讀成中國疫情之後的「經濟復甦」。
2020年一、二、三、四季度中國用電量增速分別是 - 6.5%、3.9% 、5.8%、和8.1%, 基本上和GDP增速(一、二、三、四季度GDP增速分別為-6.8%, 3.2% 、 4.9%、6.5%同步(如圖1)。雖用電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中國經濟景氣程度,但2020年末中國出現的「電荒」主要原因真是「經濟復甦」嗎?
官方透露「數字經濟」(Digital Economy)用電搶眼
2020年8月21日,中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管委員會(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 Council,SASAC)發表一篇題為《12個省級電網負荷30次創歷史新高,發出什麼信號?》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稱,中國用電量的增加,體現了疫情之後中國經濟的「強勢復甦」,而跟「新基建」密切相關的「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用電引人矚目。
傳統意義上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公路、鐵路、橋樑、機場、港口、電網等設施,而中共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指的5G基站、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數字化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可以將信息和商業活動數字化,一個以數字計算技術為基礎的經濟體系,也就是「數字經濟」。
中共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數字經濟」被中共列入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文件中。
在《12個省級電網負荷30次創歷史新高,發出什麼信號?》的報告中,特別表揚了湖南、浙江兩個省的用電增速。恰恰這兩個在夏天被表揚的省在2020年冬天都非常的「缺電」。對於湖南省,中共官方機構國資委(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又點名表揚了兩位用電大戶——藍思科技和山河智能,這兩家都是智能製造的企業代表,在7月份時,這兩家企業日均電量迅速增長,分別同比增長53%和72%,極大的拉動當地用電量的增加。
對於浙江杭州,中國官方媒體文章中說,「數字經濟」增長對用電量的推動更為明顯。在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企業帶動下,數字產業逆勢上揚,2020年上半年用電19.79億千瓦,同比增長5.5%,比全社會用電量高出13.6個百分點。杭州營運的數據中心目前有五十多個,同時還有一批超大型數據中心工程正在開工建設之中。
這篇官方報告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產業成為拉動用電增長的新動能。這也被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電聯)發佈的《2020-2021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所佐證。
2021年2月2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China Electricity Council)發佈「2020-2021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並稱2020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7.5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3.1%」;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0.2%;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5%(第二產業中的製造業增長2.9%),第三產業同比增長1.9%;居民用電增長6.9%。因「大數據、雲端運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快速推廣應用」,中國第三產業中的「信息傳輸/軟件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3.9%」(如圖2)。這是全社會用電增速的7.7倍。
中共用「天災」掩蓋「人禍」
在5G基站、數據中心等「數字經濟」用電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再次與2020年冬天發生了「電荒」。在前文提到的中共官方給予的「電荒」原因解釋中,極寒天氣增加用電負荷以及外受電力有限確會給供電系統帶來很大壓力。
極寒天氣增加會增加居民用電需求。雖然居民用電在全社會用電量中比重不大 (2020年全年佔全社會用電量的14.5%),但是居民用電的波動性很大。比如白天工作、生活的時候用電多,夜間休息後用電少。一年四季中,冬、夏用於取暖和製冷的需求也會使得用電需求增加。2020年一至四季度,中國居民用電量增速同比分別為 3.5%、10.6%、5.0%、10.0%。用電高峰時,會對供電系統帶來很大壓力,甚至會出現供電不足的情況,這也是為甚麼中國會經常在冬天出現「電荒」的原因之一,這是用電「增量」帶來了「電荒」。相比於居民用電,佔中國全社會用電量68%的工業用電就比較穩定。
中共官方提到的「外受電力有限」指的是從外省的輸入電量有限,因為外省輸入電主要是水電。由於冬天是枯水季節,水電發電能力受限。這又恰恰表明了清潔能源,比如水電(Hydropower)、光伏 (Solar Power)、風能(Wind Power)的發電能力受到自然條件影響很大。在寒潮來襲的極端天氣時,只有火電(Thermal Power)才能提供穩定的能源。
不論是冬天居民用電上升,還是清潔能源出力不足,官方本質上都是把電荒歸咎於「極端天氣原因」,也就是「天災」。「極端天氣原因」雖然可以部份解釋「電荒」,但卻像一個「障眼法」,掩蓋了「人禍」,這也是中共歷來喜歡用的手法。這次「電荒」背後的「人禍」是甚麼呢?讓我們從中國2021年首個發生電荒的城市——烏蘭察布說起。(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