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服飾璀璨華美、豐富多彩,其底韻與內涵,實源於神傳文化。元朝服裝是蒙古族服飾、清朝服裝則屬於滿族服飾,自成一體,不屬於漢服。
從漢服起源之始,中國古代先民即已將敬天禮佛的精神信仰、天人合一的生命觀,以及種種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積澱於日常生活的服飾穿戴之中,構築成了中國漢服文化的豐富內涵。漢服服飾璀璨華美、豐富多彩,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華麗、優雅、博大的氣質。
明代建國伊始即作出廢棄蒙元服飾的決定,並根據漢族傳統習俗,上採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冠服制度。其中包括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禮服、常服;文武百官的朝服、常服及士庶階層的巾服等等。
這套服制的制定,先後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直到洪武二十六年才基本確定。明朝的服飾可說集漢、唐服飾之大成,而又有獨創之處,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也多採自明代服飾。
明朝男子服飾
明代服飾質料種類繁多,刺繡技術發達。織品上常繡出各種動物、植物和其它圖案,取其各種吉祥的寓意。
明朝男子的巾帽有多種樣式,在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先後出現過數十種款式,尤其以「網巾」、「烏紗帽」、「四方平定巾」及「六合一統帽」最為流行。男子服飾仍以袍衫為尚。
「翼善冠」是明朝皇帝、蕃王、親王、郡王等常服冠戴,其形式只在尺寸和顏色上有所區別;一般庶民則通用網巾、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統帽。
明代官吏朝服、官服,其衣料、服色、補子、花紋用以區別等級外,一般常服,則憑衣身長短、袖子大小長短區別身份。明代官吏常服穿著機會最多的是官服,由團(圓)領衫、烏紗帽、革帶三部份組成。衣服的胸前及背後各綴一方形補子,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一至九品,以示區別。
各級官員的補子紋樣都有明確規定,如: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雲雁,五品用白鷳,六品用鷺鷥,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黃鸝,九品用鵪鶉。武官一、二品用獅子,三、四品用虎豹,五品用熊羆,六、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所用紋飾視身份而異。
在色彩取向上也十分講究,例如:緋(紅)色袍衫為一至四品官階、青色袍衫為五至七品、綠色袍衫為八至九品官階。儒士、生員、監生的衣服式樣,曰「闌衫」。特點為圓領寬袖,下接裳為橫襴、玉色布絹為材、皂(黑)色緣邊、皂條軟巾垂帶。
士庶男子的常服有直裰、道袍、褶子、陽明衣、程子衣等形制。
明朝女子服飾
明代命婦服裝有「禮服」和「常服」之分。一般婦女服裝則仍以襦裙為主,初期婦女的裙子風格多為淡雅。此外,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襖及裙子,還多了幾款當時通行的樣式:「雲肩」、「比甲」、「水田衣」。
明代命婦(授封號的官員母、妻)禮服以大袖衫、鳳冠、霞帔、褙子等組成。「霞帔」是一種帔子,以狹長的巾帛為之,每條長五尺七寸,寬三寸二分,上繡雲鳳花卉,著時佩挂於項,由領後繞至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並以紋樣辨別等級。
人們把這種服飾比作美麗的雲霞,所以有了霞帔的美名。貴族婦女的常服是長襖長裙。還有一種常服叫作衫子,貴族、士庶均可使用。衫子有多種形制,以團衫最為常用。團衫是一種長衣,交領右衽,衣身寬鬆,兩袖寬博。
普通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雲肩、褙子、比甲、水田衣及裙子等。
「比甲」流行於明代中葉,直領對襟,樣式很像褙子但沒有袖子。「水田衣」是一種以零星織錦料拼接而成的長衣,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相互交錯形似水田而得名。它的構思獨特,贏得明朝婦女的喜愛。據說在唐代就有用這種方式拼製衣服,王維在詩中也有「裁衣學水田」的描述。
明代初期婦女的裙子以淡雅為主,雖然織繡有紋樣,但以隱紋居多。大部份婦女喜歡素雅的裙子,即使施繡也僅限於裙幅下邊一、二寸繡以花邊,作為壓腳。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有所增加,例如在當時流行一種淺色畫裙,稱為「月華裙」:裙幅採用十幅,裙腰間施以細褶,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微風吹過,色如月華,絢麗多姿。
另外明代還有一款常與襖搭配的裙,稱「馬面裙」,其袖多為琵琶形樣。當時的朝鮮,也依照明朝的襖裙發展出了自己的民族服裝,並演變成現代常見的「韓式襖裙」樣式。
正統漢服底韻 源於神傳文化
漢服服飾璀璨華美、豐富多彩,其底韻與內涵,實源於神傳文化。當人們穿上漢服,就如同在人與神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儀態顯得端莊,思想與行為自然調整歸正。衣帶翩然、長風盈袖,優雅的漢服,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象徵,它充份體現著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典雅清新的生活理念。
古風悠悠,廣袖翩翩,美麗的漢服,可說是上天為華夏漢民族所設計的完美衣裳!◇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