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海洋水產部10月5日發佈報告,2019年在南韓西部海域查獲或驅離中國漁船非法捕撈共計6,543艘次;10月以來,每天平均有360艘中國漁船非法進入西部海域專屬經濟區,相較9月增加八成。在全球漁業和海洋團體監督下,中國漁船的海賊行徑似乎一直未收斂。

在全球漁業和海洋團體監督下,中國漁船的海賊行徑似乎一直未收斂。圖為2014年中國的漁船開到西非國家海岸非法捕魚,被扣留在當地港口。(Getty Images)
在全球漁業和海洋團體監督下,中國漁船的海賊行徑似乎一直未收斂。圖為2014年中國的漁船開到西非國家海岸非法捕魚,被扣留在當地港口。(Getty Images)

據自由亞洲報道,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遠洋漁船隊,目前約有2,600艘,魷釣船就佔了600多艘,遠洋魷釣囊括中國遠洋捕撈量的1/3。因為魷釣船大軍如蝗蟲般橫掃主要漁場,違法濫捕,造成漁業衝突等爭議不休。

「偷雞摸魚」的黑暗船艦

大陸漁船頻頻越界拖捕,海巡署艦隊第八海巡隊執行護永專案,在花嶼海域查扣大陸漁船,押返依法裁處。(中央社)
大陸漁船頻頻越界拖捕,海巡署艦隊第八海巡隊執行護永專案,在花嶼海域查扣大陸漁船,押返依法裁處。(中央社)

漆黑的夜空下,魷釣船神出鬼沒集結在北韓海域,啪地打亮刺眼的集魚燈,然後捕撈工作。全球漁業觀察的區域統籌羅可容說,「2019年有近800艘來自中國的漁船在這個海域非法捕魚。」儘管他們沒有定位訊號,衛星上卻暴露出行蹤,研究團隊可以持續追蹤。

羅可容指出,這個研究長期追蹤在日本、俄羅斯、南韓、北韓周邊海域工作的「黑暗漁船」。「我們發現,2017年有超過900艘、2018年有超過700艘來自中國的漁船在北韓海域活動。」

羅可容說明,龐大的黑暗船艦衝著魷魚而來,「預估在2017至2018年的魷魚捕撈量超過16萬噸,漁獲總值約4.4億美元。」不過,2017年聯合國安理會對北韓核子試驗實施制裁,禁止外國漁船在北韓海域工作,同時禁止北韓以漁業捕撈權換取外匯,而來自中國的漁船根本無視禁令。

全球漁業觀察利用4種不同的衛星技術,進行交叉分析,讓黑暗漁船無所遁形。羅可容指出,這當中包括透過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可探測目標物材質的衛星遙測技術,了解漁船活動狀況,同時以紅外線成像的輻射儀,辨別燈火漁業的光源,因為魷釣船會開燈吸引魚群,藉此可得知漁船位置,此外,研究團隊也透過捕撈工作航跡,交相比對後發現,很多黑暗漁船最後回到中國港口。

外界懷疑,這可能是北韓和中國默許的非法漁業活動,因為船隻數量和運作模式相當有系統。「這是有可能的,由於目前在國際漁業組織看不到任何北韓的代表,無法獲悉有關漁業資訊,而北韓經濟較為弱勢,先前就有傳聞以買賣方式,讓他國漁船進行漁業捕撈。」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陳志炘說,「嚴格來講,要進入北韓的領海水域或經濟水域,應該得到核可才有可能。」

全球漁業觀察揭開真相後,中國和北韓政府並未回應。

魷類資源量下滑危機

魷魚是高度洄游的物種,沒有國界。日本函館地區的漁民抱怨,這幾年拉上來的常常是空鉤,2018年魷魚的漁獲量創下歷史最低水準。羅可容指出,根據南韓海事研究機構和日本相關統計資料,「2003年起迄今,兩國的魷魚捕撈量暴跌八成,魷魚族群銳減的情形相當明顯。」

上個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佈的「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全球野生動物數量在50年內驟減三分之二,主因是森林焚燒濫伐、海洋過度捕撈和野地遭摧毀。

陳志炘指出,以魷類來說,50%以上漁獲來自南大西洋的阿根廷魷、東太平洋的美洲大赤魷,以及北太平洋的日本魷,而魷魚資源由80年代開發逐漸增加,經過20、30年來,投入的船數大幅成長,甚至出現飽和狀態,漁獲量也有下降趨勢。

陳志炘表示,魷類生物屬於短生命周期物種,容易受到環境變動影響,一但加上過度捕撈效應,在兩者都不利的情況下,資源量恢復也會減緩;此外,當魷類族群大規模消失,它們原本攝食的小魚、蝦或侵略性較強的小型生物,有機會大量成長,鯨豚或海洋哺乳類生物也因為主要食物減少,轉而尋找其它替代食物,連帶威脅海洋生態系的穩定和平衡。

魷魚爭奪戰泛政治化

近年來,中國船隊在公海捕撈的魷魚佔公海魷魚捕撈量的5至七成,這一場戰狼出征的魷魚爭奪戰,無可避免造成地緣政治的緊張,掀起漁業紛爭的波瀾。

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排擠效應,悄悄在北韓海域上演。「2018年大概有3,000艘北韓漁船在俄羅斯海域非法工作。」羅可容說,北韓漁船通常是木造船,燈火亮度也遠不及商業漁船,「我們再比對這些漁船的數量和時間,推測跟來自中國的漁船有關,可能在競爭下,北韓漁民被迫涉險到其它海域工作。」

一齣齣討海人的悲劇跟著浮現,「北韓的木造船被沖刷到日本海岸,有些船沒有人,有些漁民已經死亡。」羅可容持續關注相關調查報道,從毛骨悚然的「海上幽靈船」,到北韓東部港口的「寡婦村」,北韓漁民成了非法濫捕下的環境難民。

不只北半球漁場,魷魚爭奪戰的硝煙味也瀰漫南半球。全球漁業觀察的最新衛星資料分析顯示,9月有近400艘外國魷釣船蠢蠢出沒秘魯專屬經濟海域的邊界。

在2、3個月前,300多艘中國漁船浩蕩集結在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海域,厄國軍方指控,這些漁船在某些時間點關掉追蹤系統,避免活動被監控。去年,阿根廷海巡艦逮到越界捕撈的中國漁船,警告後還遭衝撞,最終開火捍衛漁權。

「東太平洋傳統的魷魚工作漁場,位在秘魯東部和智利北部交界處,同時高漁獲大多落在200海浬的經濟水域邊界。」陳志炘表示,「2013年在赤道水域、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外海,又發現美洲大赤魷新漁場,因此近年在公海和沿岸國經濟水域常出現爭議。」

披上「戰袍」的遠洋漁業

陳志炘分析,中國在各個公海水域的漁業爭奪,有高度策略性的佈局,包括投入的遠洋漁船數量、漁民人數和科學研究都大量增加。

90年代中期,中國積極發展投資遠洋漁船,特別是遠洋魷魚船,陳志炘指出,當時由於公海資源尚未完全管轄,中國認為有利可圖,同時在區域漁業管理組織正式運作前,先佔有地盤,日後可取得有利的漁船數和捕撈量配額,另一方面則是著眼海上糧倉,滿足國內龐大人口的需求,目前各個洋區幾乎都有超過300艘的中國漁船進行捕撈工作。

中國船隊大規模捕撈魷魚,最近成了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的討論話題。根據該組織的科學委員會報告,從2010年以來,中國漁船數增加了400%,成長速度驚人。

10月初,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召開視像會議,針對魷魚資源管理進行協商,「目前大家的共識是以漁獲努力量作為初期控制的手段。」參與會議的陳志炘說,「不過,至於要採用漁船數或是其它限制,技術面要再進一步討論。」

自主休漁救得了魷魚? 

面對魷魚資源逐年維持低位和國際抨擊壓力,今年中國首度實施公海自主休漁。7月起在西南大西洋的公海指定海域展開為期3個月休漁期,東太平洋公海也於9月啟動休漁。陳志炘認為,中國採取技術性手段限制,相較漁獲努力量的設限,休漁做法的有效性和強度顯得稍弱。

中國農業農村部指出,7至9月在東太平洋公海實施休漁,對保護魷魚產卵群體、恢復資源補充量能起到積極作用。不過,禁漁期卻未必和產卵季重疊,陳志炘表示,目前東太平洋的美洲大赤魷仍無完整的生活史資訊,因為它們屬於跨界高度洄游的物種,跨越的海域從智利、秘魯,到公海、厄瓜多爾,專家迄今依舊難釐清主要產卵期在哪一個時間、哪一個階段。

陳志炘強調,針對跨界高度洄游的魷類生物,透過國際漁業組織,各國以共識型方式進行漁業合作和管理,更能達成魷魚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目標,但前提是所有參與的會員或會員國都能遵守規範。

全球漁業觀察也積極推動國際合作,藉由科學證據的分享和技術支援,建立良性的漁業秩序。羅可容表示,各國政府必須先做好監管機制,例如每一艘漁船裝設定位系統,同時擁有完善的監控系統,全球漁業觀察希望透過跟各國政府、研究機構合作,提升漁業資訊的透明度,減少監管成本,也協助各國政府進行更好的溝通。

中國作為漁業大國,管得住貪婪的魷釣船嗎?這或許是一個政治問題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