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十年:從對外和平 演變到對內暴力介入權爭
美國作為全球第一超級大國,從二戰之後肩負為世界提供國際秩序這種重任,它以自身的國家形態為樣板,通過外交政策促使專制獨裁國家發生和平演變,1990年代初蘇聯崩潰後改稱顏色革命。此後將近20年內,直到阿拉伯之春,美國政府尤其是民主黨政府在國際社會都主張走非暴力抗爭路線,印度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都被樹立成非暴力抗爭達成民主的典範。但30年後的今天,在建國伊始就實行憲政法治與全民選舉總統的美國,不但出現了以暴力打砸搶燒殺為民主黨助選的BLM與Antifa,暴力示威蔓延全美220個城市與地區,還出現了為暴力辯護張目的學者與作家。這兩份為暴力辯護的文本資料,一份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出現,另一份則是一本充滿了左派特色激情的書。
一個對獨裁政權尚能容忍且不主張暴力推翻的燈塔之國,是如何走到國內權力爭奪要訴諸暴力的地步?此中原因,值得認真研究,而且不是短期研究。但眼下,我還是想將這些荒謬現象記錄下來,提出疑問,將思考留給今後的美國人,過了今年的難關,希望美國還是燈塔之國、山顛之國。
為暴力辯護的研究報告
從5月弗洛伊德事件發生以來,BLM運動興起,Antifa出沒於各城市,搶劫就成為「革命者」的狂歡節目。
普林斯頓大學的「消除分歧」(the Bridging Divides Initiative at Princeton)與「武裝衝突地點和事件數據計劃」(the Armed Conflict Location and Event Data Project,簡寫ACLED)的專業研究者精心製作了一份報告,其結論是:在5月26日至8月22日期間,全美共發生超過10,600宗示威活動,其中有7,750場與BLM運動有關。在這7,750場抗議活動中,在全國近220個地點中,發生了近570宗暴力示威活動(見分佈地圖):
普林斯頓大學與這個組織的政治傾向都嚴重左傾,它們撰寫這個報告的目的是表明這上萬宗抗議活動是「壓倒性的和平」,以賦予BLM運動持續的正義性。但報告還是無法掩藏,在全國近220個地點中,發生了近570宗暴力示威活動。至於暴力造成的損失與死亡,當然不是報告的重點。左派們對這個報告如獲至寶,《時代》周刊發推說,抗議活動93%是和平的,並且還省略了570宗暴力示威活動,只強調了220個地點,如果不細察報告,以為就是220宗。左派們還強調,對於那些被認為BLM抗議是「暴力」的人來說,動盪「主要侷限於特定的街區,而不是分散在整個城市」。推特上的進步派們也非常興奮。因為研究報告有學術外表包裝,遠比CNN非裔主持人唐萊蒙(Don Lemon)8月26日站在威斯康辛(Wisconsin)堪諾沙(Kenosha)烈火熊熊、且死了兩個人的抗議現場說抗議活動「Mostly Peaceful」要有說服力得多。
極左派評價他人損失的雙重標準
民主黨強調那所謂93%的「和平抗議」,忘記了這7%帶來的巨大傷害。
本人對美國的和平演變──顏色革命一直很推崇,因為中共的無產階級革命殺人無數,血流成河,讓人恐懼。我也清楚記得美國的國際派(以民主黨與左派為主)在指責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任何暴力時,都強調每個個體生命的重要性與唯一性(不可替代不可再生);左派群集的NGO花著美國納稅人的巨額稅金在非洲扶貧時,從不忘記強調每個生命都應該被救助。美國左派的偶像級人物、前總統奧巴馬最喜歡說的大詞彙當中,就有「No Child Left Behind Act」,也成為左派們崇拜盛讚其人道主義精神的根據。但在言及本陣營對美國公民造成的巨大傷害時,一下就將7%說得輕巧如雲煙,彷彿那些在暴力示威中失去的生命、被搶劫一空的商店、被波及的家庭所受的損害僅僅是個數字而已。他們在為打砸搶燒殺辯護時說Most Peaceful時,卻忘記災難落到每個受害者頭上時,是百分之百的傷害這個「大數原則」——而左派夢寐以求的全民醫保,就是基於這個「大數原則」:為了不讓某一個家庭因付不起醫保而陷入困境,寧可讓全體納稅人承擔醫保費用的上漲提高交稅比率。
至於研究報告說「動盪主要侷限於特定的街區,而不是分散在整個城市」,那更是不值一駁,報告作者肯定將示威地當成被敵人侵佔之地了。其實,就算是戰爭,也不是整個城市的每個角落被夷為平地。
這種用數字比例將人劃分為壞人與好人、將惡從一場波及面極廣的政治運動中剝離開,來證明某場運動是善的,是被1968年世界左派奉為革命導師的中共領袖毛澤東擅長玩的遊戲。毛澤東最喜歡發動整人的運動,經常為運動劃個百分比,比如,社會成員中,有95%是好人與比較好的人,只有5%壞人,需要打擊,於是土改殺地主、反右整右派、四清運動整自家幹部中的腐化變質份子、都屬於被劃出的那5%的壞人。毛澤東的政治運動每次都會有群眾積極響應,為甚麼?因為那5%的壞份子帽子拿在當權者手中晃動,群眾們擔心,不讓別人趕快戴上壞份子帽子,自己就有危險。鄧小平也深得毛澤東這一真傳,為55萬多右派平反,只留下96人不予平反,以證明反右運動基本上是正確的,與美國左派與左媒認為BLM運動Most Peaceful用意相同。
為搶劫行為正名的女作家
從2020年5月以來開始的BLM示威活動,發生了很多掠奪行為。一直支持BLM運動的民主黨官員對此也頗有微詞: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庫莫(Andrew Cuomo)也不得不聲明從曼哈頓高端商店偷錢包和運動鞋都是「不可原諒的」,聖保羅市長梅爾文卡特(Melvin Carter)說掠奪者「正在破壞我們的社區」,就連肯定BLM是Most Peaceful的CNN記者Don Lemon也引用民主黨內部調查資料說明民主黨因支持暴亂民調下降,要求拜登譴責暴亂。但卻有一位女作家挺身而出,大讚搶劫是正義行動。
這位為BLM搶劫正名的女作家維姬歐斯特威爾(Vicky Osterweil)居住在費城,是The New Inquiry的作家、編輯、定期撰稿人,她應時而出的這本《捍衛戰利品:不文明的暴亂歷史》(In Defense Of Looting』, In Defense of Looting: A Riotous History of Uncivil Action)出版後,因觀點奇特,美國左派媒體NPR(公共電視台)、《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等都做了介紹。
根據這幾家媒體的介紹,這位女作家早在2020年4月,就頗具預見性地寫道:「全國各地正在興起一種新的抵抗力量。」——弗洛伊德事件發生於5月25日,她提前預知,說明她已經知道BLM運動正在尋找甚至可能製造藉口。隨著抗議活動和騷亂繼續席捲城市,她認為搶劫是實現社會真正持久變革的有力工具。其論點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方面:
1 她非常鮮明地闡明立場:捍衛「在動盪或騷亂期間大規模沒收財產,大規模入店行竊」的行為。因為這是反抗者正在採取的一種強有力的策略,目的是質疑「法治」的正義性以及不平等社會中財產和財富的分配。
2 她正本清源,指出了搶劫這個詞從出現的那天開始,就是一個高度種族化的單詞。它取自lut的印地語,意為「商品」或「小品」,它出現在19世紀英國殖民地官員的手冊《印度詞彙》中。
3 掠奪只是反抗者的一種戰術。它往往是對企業,商業空間或政府大樓的攻擊,將那些本應進行商品化和控制的東西免費共享。搶劫的好處是:它可以使人們立即免費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東西,讓他們有能力生活和重生,而不必依靠工作或工資。作為一種政治行動方式,這是搶劫的最基本的戰術力量。
4 搶劫攻擊了物品的分配方式與財產觀念:為了使某人的頭頂有屋頂或有一張飯票,他們必須為老闆工作,這種有工作才能獲取生活費用,是社會不公正的表現。而且,以這種方式組織世界的原因顯然是為了資本所有者的利益。搶劫打擊了這種財產關係的核心,並證明沒有警察也沒有政府的壓迫,我們可以免費獲得一切。
這位女作家看來喜歡霍布斯叢林社會,也很能欣賞ISIS統治的地區曾發生的一切。這次美國持續數月的暴力搶劫極大地滿足了她的個人癖好。
無獨有偶,一個叫做「校園改革」(Campus Reform)的組織在調查人們對搶劫的看法。組織成員先到芝加哥採訪黑人,被採訪者都認為到商場拿點東西是正當的,是對社會正義的追求。校園改革接著前往DC喬治華盛頓大學,詢問大學生對掠奪和騷亂的看法。不幸的是,大學生說騷亂、掠奪有「正當理由」,因為「當權者偷了更多東西」,搶劫只是無權者的表達方式。
美國教育培養出一代信奉共產主義將手伸進人家口袋裏是合理的共產主義青年一代,不是今年這樣充份暴露,我們就算生活在美國,也不知美國早已病入膏肓。近幾年的調查都說明,美國青年一代信奉社會主義的越來越多,但調查總不忘記補上,這社會主義指的是北歐的民主社會主義,不是中國與蘇聯式社會主義。這次BLM運動發勸一個月之後,大概覺得時機成熟了,BLM的聯合創辦人紛紛現身電視台接受採訪,公開亮明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旗號。6月24日,大紐約地區BLM領導人Hawk Newsome在採訪中公開說,如果美國「不給我們想要的東西,那麼我們將毀掉這個體系」。
馬克思主義信徒從來不缺改造世界、毀滅世界的決心與行動能力。智者型學者湯瑪斯索維爾對自己本族存在的問題的看法極有穿透力。他看到美國教育體系多年努力養成一代又一代左派學生且日益極左化的結果,對美國共產革命捲土重來,動物莊園故事重演有了心理準備。7月13日,年逾90的索維爾在Mark Levin的對話節目中說,「我們的國家是不是已經到了沒有回頭路可走的時候了(point of no return)了?我只希望有生之年不要看到野蠻人燒燬羅馬城的那一幕」。
美國的憲政基礎之一是保護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並將私有財產權視為個人自由的權利基礎。一個信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美國,要經過教育界多少年持續性的灌輸教育,才能養出一代信奉搶劫有理的馬克思主義信徒?此中潛藏的危機,必須深思。◇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