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  王維

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

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

秋天萬里淨,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

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

頑疎暗人事,僻陋遠天聰。

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

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

此詩大約寫於開元二十一年(西元七三三年)秋天。綦毋(複姓,音齊烏)秘書即綦毋潛(西元六九一~七五六年),字孝通,江西南康人。開元初與王維同科參加進士考試,故與王維相識並交好。當時王維是狀元及第,而綦毋潛卻落第返鄉。王維還寫了一首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與之送別。開元十四年,綦毋潛又赴京考試,終於進士及第。綦毋潛與張九齡、儲光羲、王維等人交好,詩風與王維相近。但仕途坎坷,與王維一樣一直未得到朝廷的重用。開元二十一年秋,綦毋潛受儲光羲辭官歸隱的影響,也於當年棄官離開長安。當時綦毋潛的官職是秘書郎,從六品上。

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

政治清平的時期為官卻不顯達,我跟您一樣都長期不被朝廷重用。

明時,指政治清平的時期,此處指開元盛世時期。達,顯達。棄置,長期不被重用。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

上天安排我在人世間扮演甚麼角色,不論是貧是富,為官卑微或顯赫,我都不敢有半點埋怨不平之色(言外之意是敬順天命);人生於世,應秉持敦樸的風範行事。

素風,本詩指敦樸的風尚、清高(清靜高雅)的風格。古詩文中常見詞組。晉.袁彥伯〈三國名臣序贊〉:「操不激切,素風愈鮮。」南朝宋.傅季友〈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素風道業,作範後昆。」

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

我相信您這次棄官而去,不管到哪裏也都能安於清貧。

念,思慮或(我)認為。「拂衣去」或「拂衣」在本詩中均指棄官歸隱之意。出自《後漢書.楊震列傳》:「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

本詩根據詩意分為三段。前三聯為第一段,表達了作者對友人棄官歸隱的感受,「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既是作者真實心境的寫照,又是對友人的一種勸慰。

秋天萬里淨,日暮澄江空。

深秋的白天,長空萬里,一片明淨;太陽下山時,江水清澈,江面空闊而幽靜。

澄江,在本詩中的意思是清澈的江水。出自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此聯至「澹爾蒹葭叢」為第二段,作者用詩畫般的語句來描述當一位隱居者真正的淡薄名利時將會看到甚麼樣的美景,將會體悟到甚麼樣的樂趣。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清悠的夜色是那麼的寧靜而深遠,皎潔的月光下您用木板擊打船舷,扣著節拍唱著清歌。

扣舷也稱叩舷,指用木板或木槳擊打船舷為節拍,放聲高歌。出自南朝梁.沈約〈釣竿〉:「輕絲動弱芰,微楫起單鳧。扣舷忘日暮,卒歲以為娛。」

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

隱居於山水之間而不露鋒芒,混跡於俗世之中而心情平淡。

和光,出自《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後人用「和光同塵」喻隨俗而處,不露鋒芒。魚鳥,常泛指隱逸之景物。出自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遊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隋書.隱逸傳序》:「狎玩魚鳥,左右琴書。」澹,恬靜;安定。如西漢.賈誼《鵩鳥賦》:「澹乎若深淵之靜。」澹爾即澹乎,「爾」與「乎」的意思是「於」。蒹葭,原出自《詩經.秦風.蒹葭》,因蒹葭為卑微之物,所以在古漢語中也作謙詞或形容平民百姓及俗世。如《韓詩外傳.卷二》:「(閔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

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

在政治清平的時代(指開元盛世),卻因為才學平庸(此處為謙詞)如過客般無所作為,疏白的鬢髮每天散亂不堪。

無庸,平庸、無所作為。出自《魏書.高崇傳》:「臣以無庸,謬宰神邑。」昭世,政治清明的時代。出自南朝宋.鮑照〈擬青青陵上柏〉詩:「浮生旅昭世,空事歎華年。」衰鬢,比喻年老而疏白的鬢髮。唐.盧綸〈長安春望〉詩:「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亦同。蓬,形容頭髮散亂。如《莊子.說劍》:「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

此聯開始到結尾,是第三段。

頑疎暗人事,僻陋遠天聰。

由於個性愚鈍而懶散,對人情世故也糊塗。處於遠離京城的偏僻之地,而無法讓皇帝看到或聽到自己的奏疏。

頑疎,亦作「頑疏」,愚鈍而懶散。三國魏.嵇康〈幽憤詩〉:「咨予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實由頑疏。」暗,糊塗、昏昧之意。如《荀子.天率》:「上暗則政險。」人事,人情事理。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

僻陋,謂地處僻遠。出自《荀子.王霸》:「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天聰,對天子聽聞的美稱。出自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冀陛下儻發天聰,而垂神聽也。」

從「無庸客昭世」至「僻陋遠天聰」,這兩聯是作者站在隱居之人的角度去寫有可能出現的心情及狀態。

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

我的才能(或我的意見)縱然有可取之處,可是應該由誰來評定才算最公正或公平呢?

微物,本來是指細小的東西,小的生物。在古漢語中,也可將送給他人的禮物比喻為「微物(微薄的禮物)」,謙詞。本詩是用「微物」來自稱,也是當謙詞。這種用法出自南朝宋.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仰閱豐施,降惟微物。」唐.李善注:「微物,自謂也。」至公,最公正;最公平。《管子.形勢解》:「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後漢書.荀彧傳》:「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

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

我也想像您這樣辭官而去,回歸鄉里,自食其力,當一名普通的農民。

王維雖然在開元初狀元及第,並以詩畫名重於兩京,王公貴族待之如師友。可是王維的仕途也不是很順利,一直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古代真正的大德之士為官,並不是想為了個人的名利,或為了自己的才學能得到世人的讚賞。如果只是為了這個目的,王維早就達到了。古人之為官,是想讓自己的才學能用於使天下太平,輔佐國君,將國家治理成太平盛世,為天下百姓謀福祉。所以古人講「修、齊、治、平」,這是古代讀書人的抱負。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當宰相,都能當大官,都能得到君王的重用,所以孟子說:「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見《孟子.盡心章句上》。在不得志的時候,應該如何按儒家的傳統思想去要求自己呢?應該如何將這一切看淡而敬順天命呢?

由於王維與綦毋潛一樣都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這首詩是王維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談自己對辭官隱居的看法,綦毋潛的際遇可能比王維還不如;後世的學者認為綦毋潛是盛唐時期江西最出名的詩人。也許綦毋潛當時確實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也許綦毋潛心裏有所不平,因此連向皇帝提辭呈都沒有就棄官而去。而王維作為一名修佛的人,對人生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領悟,當他看到自己的好朋友有這種思想時,他又是怎麼善意地向朋友提出自己的意見,而又不傷害到朋友的自尊呢?讓我們再來回味一次王維這首詩的言外之意吧。

(未完,下周三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