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中國河南黃河流域三門峽上的三門峽大壩(也稱三門峽水庫),是中共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因而別稱「中國第一壩」。
三門峽大壩於1957年4月動工,1961年4月完工,走過近60年的歷史,見證了一個集權專制政治掛帥領導內行的悲歌!黃河之水代言了中共專政下民不聊生的嗚咽心聲……
1954年,中共當局將黃河上游三門峽大壩的工程委託給前蘇聯專家設計,它的主要技術是依靠前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院。設計的整體思路是蓄水攔沙。
設計方對黃河缺乏實際深入的認識,認為三門峽的高壩大庫可以達到全部攔蓄泥沙的功效——泥沙被攔住,三門峽大壩即可下洩清水,來刷深黃河下游的河床,從而一勞永逸把黃河變成清河。
西漢時,賈讓「治河三策」全面闡述治河思想,主張不與水爭地,以人的發展要和自然諧和為宗旨,也就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實踐。而黃河夾沙量很大,這是自古皆知的現實問題。西漢末年大司馬史張戎說了,黃河一石水中就有六斗泥。他提出「水力挾沙沖淤」的自然律。
張戎對於黃河大量的沙泥提出,應減少上游引水,集中河道水量,以水沖沙(「水性就下,行疾,則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道受到河水沖激自然愈沖愈深,則「水道自利,無溢決之害。」
但是,三門峽大壩這項無視現實與黃河實際情況的水庫設計思路,竟然得到中共當局黃河規劃委員會的一片叫好聲。
當時最早預見大壩工程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的中國水利專家黃萬里,提出不同見解,卻被當權首腦視為敵人,打入右派行列,從而被剝奪了清華大學教授之職和科研、發表文章的權利,還被下放工地勞動,人格遭受屈辱……
現實中,在黃河上建造高矗的三門峽大壩攔水攔沙,爭奪、干擾了黃河水的自然出路,降低了黃河自動沖淤的功能,造成大壩以上黃河以及大支流渭河流域泥沙淤積,讓千百年來沒有水患的渭河變成懸河,河水沖毀堤防,氾濫成災,沖毀了農田。
三門峽大壩 對整體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從1960年至1995年的35年間,三門峽庫區泥沙累計淨總淤積量為55.65億噸,其中潼關以上就達到45.45億噸,佔總淤積量的81.65%,而且,潼關以上的淤積一直在發展,各河的淤積也一直向上游延伸。
潼關河床高程在1996年達到328.6公尺,比建庫前抬高5.2公尺,而潼關河床的過水斷面只剩下建庫前的三分之一左右。
1961年4月,三門峽大壩築到了計劃高程353米時,已經出現:
「1961年下半年,15億噸泥沙全部鋪在了從潼關到三門峽的河道裏,潼關的河道抬高,渭水河口形成攔門沙,渭河航運窒息,渭河平原地下水位上升,弄得從無水患的渭河兩岸也不得不修起了防洪堤。而關中平原的地下水無法排洩,田地迅速出現鹽鹼化甚至沼澤化,糧食因此減產。這一年,潼關以上黃河渭河大淤成災。水壅高後橫向沖擊,使兩岸坍塌農田80萬畝,一個縣城被迫遷走。」(見許水濤:《黃萬里與三門峽工程的曠世悲歌》)
1962年8月,黃河中游淤塞。才建造啟用不到二年的三門峽水庫,因為積沙嚴重,已經不能蓄水。據資料顯示,黃河三門峽水電站從1960年9月建成蓄水,到1962年3月,其上游潼關河床,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抬高4.5米;渭河成了地上懸河,失去去路,嚴重危害著關中平原的安全。
到1973年,黃河河道淤積延至臨潼以上,距西安只有14公里,又威脅到西安的安全。
大壩改建 失功能
水土不服的三門峽大壩規劃設計造成大量積沙,而且建造時大壩底部的導流排沙底孔在建成時全部被封死,迫使三門峽大壩工程在投入運用不久就不得不進行改建,後來又二度改建,且三次改變運用方式,原先設計的功能蕩然無存。
1964年12月,大壩左岸增加了兩條洩流排沙隧洞,將原建的發電鋼管改為洩流排沙鋼管。1969年6月又定下第二次改建,挖開8個封閉的施工導流底孔(設計之初,黃萬里沉痛建議至少不要封閉導流排沙孔),降低了進水口的高程水準13米。1990年之後,又陸續打開了4個導流底孔。
改建結果,水庫運用方式也由「蓄水攔沙」改為「滯洪排沙」,又改為「蓄清排渾」。原本指望帶來黃河清的三門峽大壩工程,已經成了四不像的東西,不是水庫,也不像電站,防洪功能更談不上,反肇澇災。
「黃河三門峽至潼關的淤積泥沙至今沒有解決;關中平原50多萬畝農田的鹽鹼化;水庫淹沒了大量的農田;水庫毀掉了文化發祥地的珍貴文化古蹟;黃河航運的中斷;29萬多農民從渭河谷地被迫向寧夏缺水地區移民,其中15萬人來回十幾次遷移,給他們造成了人生中難以想像的慘劇。
三門峽工程直接的經濟損失為:高壩當低壩用(為了洩洪兩次改建的結果),工程本身就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發電機裝機能力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發電目標沒有達到;高壩低用,防洪目標無法實現;兩次改建增加的費用,以及增加的常年運行費用等等。據最保守的估計,這些直接經濟損失已經超過三門峽工程的總造價,整個三門峽造成的損失有人估算不下百億元。」
2002年春天,當時有前水利部門某高官帶領大批專家考察,親身體察到三門峽大壩工程造成的種種災禍,不得不承認:三門峽水庫已到決定存廢的時刻了。2002年三門峽洪水,陝西損失20億,河南靠洪水發電賺了2個億,而死掉的人只是一個數字。
如今,形同雞肋的三門峽水庫大壩還在原址殘存,中共當局甚至「美化」三門峽大壩工程的失敗,說是給後來建造長江三峽大壩的經驗借鑒。如今長江大壩也瀕危,再曝敗績。◇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