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人們耳熟能詳。我們華人的祖先為了讓後人少走彎路,用自己的生活經歷,給後輩留下了珍貴的人生經驗。
俗話說的好,「良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這是一句經久廣泛流傳於世間、警世喻人的格言。在《孔子家語‧六本》有所記載,意思就是,好藥雖然味苦,但是對患者的病有好處;忠誠的勸告與尖銳的批評雖然聽起來讓人不舒服,但是有利於聽到的人改正他們的錯誤行為。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曾經問魏徵:「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即多方聽取意見才能辨明是非得失,若只聽一方的意見,則容易愚昧不明。如同老人們常說的「聽人勸,吃飽飯」。
古人良言,句句暗藏人生大智慧,後人讀懂學會,受益良多。
福禍名言讓人生少走彎路
「聖人甚禍無故之利」,出自《戰國策‧趙策》。聖人認為,無故得利,一定會招來災禍。
「饒人是福,欺人是禍。」出自呂巖《勸世》寬恕別人會有福氣,欺凌別人會有災禍。
「祿過其功者損,名過其實者削,情行合而民副之,禍福不虛至矣。」出自《說苑‧政理》。當俸祿超出了功勞,就應當去減少它。名聲超過了實際情況,就應當削弱它。實際情況應當和名份相符,福禍是不會無緣無故到來的。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沒有甚麼比不知足更大的禍害了。也沒有甚麼比貪得無厭更大的錯誤。因此,要知道甚麼時候該滿足,就會永遠獲得快樂。
「人勝我無害,彼無蓄怨之心;我勝人非福,恐有不測之禍。」出自《小窗幽記》。別人勝於我,這樣並沒有甚麼壞處,這樣他便不會對我有怨恨之心。我勝過別人,也未必就有福氣,因為這樣可能會遭受難以預料的災禍。
做這三件事 遠離背運好運到
俗話說,「人走背運時,喝涼水都塞牙。」即使努力做事,也很可能會越做越錯,得不到好的結果。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意思是,不知道客觀面對自己命運的人,是成為不了君子的。因此,在人生喜逢順境時,我們應該戒驕戒躁,低調為人;在人生遭遇「背運」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積極進取,戰勝眼前的難關。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智慧,其中就有關於人在走「背運」時,應該如何做的古訓。
順應自然規律的事
《荀子‧王制》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意思是,在春天播種,夏天鋤草,秋天收穫糧食,並在冬天將糧食收倉,只有順應這個時間順序,才能夠使得糧食不斷絕,老百姓有餘糧足食。
古代的智者,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叫做「天道」,順應天道的人,自然會遇事順利,獲得好運;違背天道的人,諸事不順,走背運。
因此,人在走背運時,要做順應自然規律的事情,好運自然會到來。
行善積德的事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常做積德行善的事,那麼,他收穫到的就是別人的誇讚與幫助;而一個常做壞事的人,只會得到別人的痛恨與辱罵。
在現實生活中,當人走背運時,如果能夠用平常心去看待這一切,保持善良的心態,去面對我們所接觸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那麼,壞運自然會漸漸遠離,好運就會到來。
及時止損的事
俗話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出自於《戰國策‧楚策四》,其意思是,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後想法補救,防止遭受更大的損失。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會遭遇壞運氣,只是因為人的心,常常會執著甚麼,有時則是太貪心了,結果會一無所有。如果當時能客觀的分析下走背運的原因,並且及時止損,放下那些心。或許,背運就漸漸地消失了。
千古識人術 教你識人不走眼
早在數千年前,聖人先賢們就總結出了很多識人方法,如三國時諸葛亮的「觀人七經」、秦相呂不韋提出的「八觀六驗」等等。
諸葛亮提出的識人七法: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通過觀察該人對一些大是大非問題的態度和觀點,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通過和該人展開辯論以觀察應變能力,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通過請該人出謀劃策以了解其學識和視野。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通過將災事、禍事等告訴他,看他的反應,由此來觀察他是否有勇氣直面苦難的現實。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即將其灌醉以後,觀察他的真實性情。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即用物質利益引誘他,以觀察他是否能保持廉潔。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即托給他辦一些事,看他是否講信用。
《呂春秋‧論人》:「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裏面總結了古代的識人術,就是「八觀」。傳魏徵給李世民曾提出過這個用人選人的建議。
「通則觀其所禮」:當一個人富貴顯達的人,要看他是否還謙虛有禮、待人溫和、遵守規則。
「貴則觀其所進」:地位顯貴,要觀察他所舉薦的人。在當高官時,看他推舉的人是人才還是小人;在家時,看他是否親近親友,有沒有仁愛、慈善之心。以此足以判斷出這個人是甚麼樣的人。
「富則觀其所養」:一個人有錢,要看他怎麼花錢,給誰花,花在甚麼地方,還得看他有沒有供養自己的父母。如果他買了好幾棟房子,卻讓父母住在破房子裏,這種人都是愛慕虛榮的人,絕對不能用,也不能夠深交。
「聽則觀其所行」:聽完一個人的話,要看他是不是那樣去做的,不怕說不到,就怕知易行難。
「止則觀其所好」:通過一個人的愛好,能看出這個人的品質。在沒有人監督你的時候,能不能夠把持住自己,約束自己的身心,也即儒家慎獨的功夫。
「習則觀其所言」:通過言談舉止來分析一個人是一個最直接的辦法。第一次跟一個人見面的時候,他說的話不算甚麼。等相處得久了,再聽聽他跟你說甚麼,是不是跟當初一致,跟當初的差別越大,人品越不好。孟子說:錯誤的言辭,我知道它錯在何處,不正當的話,我知道它背離在那裏,躲躲閃閃的話,我知道它理屈在何處。這裏蘊含着很大的學問。
「窮則觀其所不受」:指一個人窮困潦倒的時候,是否貪圖不當的利益,攫取不義之財。這是衡量一個人做事能否突破底線的一種狀態。人窮,不得志沒關係,不佔小便宜,這樣的人才會有大出息。
老祖宗送給我們這麼多的寶,謹記於心,必有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