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天降異象,必有妖孽。6月25日是中華傳統的端午節,也正值北京新一輪中共病毒(俗稱武漢病毒、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之際。當天下午,帝都北京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更加詭異的是猶如雞蛋般大小、且形狀酷似新型冠狀病毒(中共病毒)的冰雹也從天而落。可見,中共的倒行逆施,垂死掙扎,已致天怒人怨,人神共憤,預示著還有更多、更大的災難將接踵而至。

古人為甚麼以「五月初五」為端午

在古漢語中,「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是「初五」。《風土記》提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另外,古人紀年使用天干地支,以此推算,一般黃曆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被認為是「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

然而,每個月都有初一、初五的日子,古人為甚麼特以「五月初五」為端午呢?這和五月「重午」時,天地間陰陽處在交替變化的關鍵時點有關。

《淮南子.天文訓》說:「陽生於子(黃曆十一月),陰生於午(黃曆五月)」;《說文解字》釋「午」:「忤(音同五,違逆)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也就是說,黃曆五月是陰氣忤逆陽氣冒地而出之時,也是一年中陰長陽消循環的開端。

五月五日是「重午」日,是陽氣最旺盛之時,天地純陽之氣的循環達到了至高點位置。然而,物極必反,到了重午之時也將是天地純陽之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陰氣開始冒出的時點。

根據陰陽學說,端午節的月、日均為陽性,那麼同性相斥,就會有衝突與不諧,不吉利。於是,古人稱端午節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所以,人們在這一天要避疫、驅邪,禳災逐疫,祈福納吉,求神避禍。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述,隋文帝開皇六月,有五個力士出現在空中,距離地面約有三五丈,身披五種顏色的長袍,手中各執一物。一人手執杓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手執錘子,一人手執火壺。

隋文帝急問太史公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張居仁答曰:「此為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仁貴,總瘟中瘟史文業。現天降災疾,無法逃避。」

這一年隋朝果然出現大瘟疫,感染瘟疫病死的人很多。於是隋文帝修正自己的錯誤,並修建祠堂奉祀五瘟神。

唐朝則承襲了隋朝祀奉五瘟神。唐宋時期,世人認為五瘟神是奉天帝之命到人間傳播瘟疫的。

古人信神禮佛,明白人間的瘟疫都是由神根據人間善惡來安排的因果報應。史書中關於疫災的記載中都顯示,心存善念、道德高尚之人都安然無恙;而喪失良心、德行敗壞之人必受到相應的懲罰。

本世紀最罕見的端午節

有天文專家表示,今年的端午節比較特殊,它是21世紀最晚的3次端午節中的一次,這是由於今年是「雙閏年」的關係。

因為西曆2020年為閏年(2020能被4整除),2月份有29天,全年366天。黃曆庚子鼠年也是閏年,閏四月(5月23日開始至6月20日結束),全年共384天。因此這兩個閏年碰在一起,就是「雙閏年」。

據專家介紹,「閏四月」通常比較罕見,一般相隔8年或11年,甚至相隔38年才會出現一次。就21世紀來說,「閏四月」的年份一共有8次,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壬辰年),再下一次是2058年(戊寅年),屆時不知有多少人能遇見。

在民間有「閏四月,吃樹葉」的說法。在過去遇到閏四月時,災荒年較多,如農作物受凍、病蟲災害頻發,導致糧食欠收。另外,還有人認為,遇到閏年閏月,有了喜事會成雙,有了災難也會加重,是兩種極端。

今年以來,中國大陸各地氣候異常,一些地方突降大雪和冰雹,局部地區還發生乾旱,還有各種蟲災的出現。6月以來,中國南方持續遭受暴雨襲擊,目前已造成26省(區、市)逾千萬人次受災。重慶綦江遇80年來最大洪災,鐵路被沖毀。貴州街道成瀑布,山洪奪命。此外,因長江流域暴雨成災,三峽大壩的安全性也備受關注。

古人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中國民俗認為黃曆五月為毒月。端午之日為九毒日之首。此時邁入仲夏,正逢梅雨,高溫潮濕,毒蟲出沒,細菌和病毒繁殖加快,成為各種病毒瘟疫氾濫的季節。可謂「陰氣萌作,疫病流行。」

《禮記.月令》說:「是(五)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禮記》把五月「陰陽爭」視同「死生分」一般嚴重。於是,敬天信神的古人在端午節不只是吃粽子、賽龍舟,還總結出一系列防疫、避疫的習俗,以祈求驅瘟除疫、禳災祛邪、神明護佑。

懸掛艾草

端午節午時,是一年中最潮濕悶熱之時,陽氣於此日至極,陰氣於此日始興,「五毒」齊出。

「五毒」一般指蜈蚣、蛇、蠍、蟾蜍、蜘蛛這些陰性的毒蟲。於是,端午節當天,人們就會把菖蒲、艾草等植物懸掛於門柱、簷下以辟毒。艾草是純陽植物,昇陽氣,有殺菌除毒功能;菖蒲葉也是一種非常耐陰寒的陽剛植物,形如挺直不屈的劍刃,古有「蒲劍斬千邪」之句,說的就是菖蒲的陽剛之性可辟陰邪。這是陰陽學說中以陽制陰的運用。

佩戴香囊

掛香囊其實也是同理,只是精巧了一些。香囊內有艾草、菖蒲等香草,還有硃砂、雄黃等物,再包以絲布,配上五色絲線而製作成。艾絨可「灸百病」,干艾草泡水燻蒸可以消毒止癢,佩戴放入艾葉的香囊,也可以驅蟲保健。因此在古代常有製作香囊、佩戴香囊的習俗。

繫五彩繩

五彩繩,又名五色絲、長命縷、續命縷等,給孩子繫五彩繩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青、白、黑、黃、紅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也代表著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蘊涵著五方神力。

將五色絲線編織多股的彩色線繩,做成首飾繫於腕間,據說有驅疫鬼、防五毒的奇效,也有祈求戰爭和瘟疫不要發生的意思。比如《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繫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喝雄黃酒

大家記得《新白娘子傳》裏面的一幕嗎?蒙在鼓裏的許仙被設計,執意要白素貞把放了雄黃的酒給喝下去。白素貞左右為難,但最後不得不一飲而下。結果現出了原形。

端午節最常見的飲品是雄黃酒,具有「以毒攻毒」、「驅妖避邪」之功效。《帝京歲時記勝》載:人們在這一天用雄黃泡酒來喝,剩餘一點還要塗抹在孩童的面頰、耳鼻處,並揮灑在床帳上,以此來躲避毒蟲的侵害。

「端午雨」不吉利

「端午雨」是中國古代民間的歲時占驗習俗。民間認為: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有俗語雲:「最怕端午節水,不怕七月半鬼。」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如果下大雨,是特別不吉利的一件事。一旦出現了洪澇災害,對農作物的生長會產生嚴重影響。

其實「端午雨不吉利」的這種說法在宋代即已存在。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南宋許月卿在《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代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雖然端午節下雨不吉利,但傳統中醫認為端午節當天的午時如果下雨,則是來自天上的「神水」,若以此水製藥可以禳解陰毒之氣,製成的瘧痢瘡等丹丸治邪毒病症的效果特別明顯。

飲「午時水」

宋朝溫革《瑣碎錄》中記載有:「五月五日午時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氣不侵。」指採用午時水洗澡,便可一年不被瘟疫等疾病侵擾。

戰國時代楚辭記載,取用端午日的午時水,加入菖蒲入浴洗身、洗頭,叫「浴蘭湯」,蘭是「福蘭」也就是菖蒲的別稱。還有飲「菖蒲水」、化「菖蒲妝」的習俗。

台灣的民間俗諺曰:「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意思是說喝一口午時水,能勝過吃三年的補藥。

因午時水吸收天地陽剛之氣的精華,自古講究用午時水鑄造劍器,或者用之打鐵、磨刀,刀劍都特別鋒利耐用。

嚴禁殺生行淫

黃曆五月俗稱毒月,其中更有9天傷身損氣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謂的「九毒日」。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廿五、廿六、廿七,此九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一共10天。這10天內,務必端容肅己,嚴禁殺生,行淫,果能色慾撙節,自可百病消除。

因為此時的節氣,乃陰陽相爭死生分判之時,如果不節制淫慾,肆無忌憚的消耗正氣,就正好給無孔不入的外邪以可趁之機。即使當時沒有染病,但也種下了疾病的種子。所以古代有五月讓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的習俗。

不能裝修房屋

民間有「爛五月」之說,即黃曆五月,正處於梅雨季節,衣物、木料、籐製品很容易受潮、變霉、腐爛。因此不宜建房、裝修,否則,在以後的日子中,裝修的木料容易發霉,發潮。

不舉五月子

漢代有的地方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日是「惡日」,甚至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此時出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

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戰國時期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東漢王充《論衡》也記述,「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即鎮住惡月惡日之意。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不許進宮禍害父母,他當皇帝後把自己的生日改在了十月初十。

民間對五月五日的忌諱更是擴大到了整個毒五月,除了「不舉五月子」,還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

總之,目前席捲全球的這場大瘟疫,乃因「無神論」的中共邪黨迫害正統信仰,摧毀傳統道德文化所致。不管現代科技如何發達,不管現代醫術如何高明,也不可能找到任何靈丹妙藥;當今人們所採取的一切所謂防疫措施,也只不過是水中撈月,緣木求魚。

只有明白大法真相,回歸對神佛的傳統信仰,只有遠離魔鬼中共,不為邪黨站隊,才能徹底清除中共病毒,才能進入歷史的新紀元!#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