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天安門事件31周年之際,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其面書發文說:「在中國,每年有一天被遺忘掉了。」台灣陸委會透過新聞稿呼籲北京啟動民主政治改革;台灣多個政黨和民間團體亦舉辦座談會,共同聲援香港,呼籲世界各國勿忘「六四」,並指出:「極權是瘟疫。」

「六四」31周年,香港警方30年以來首次未批准民間團體申請的燭光悼念活動。

蔡英文:找回被遺忘的日子 祝福香港 

6月4日早,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其面書發文說:「在地球上其他地方,每一分鐘就有60秒過去。可是在中國,每一年卻只有364個日子,有一天被遺忘掉了。」

「過去在台灣,我們也曾經有許多日子,不能出現在日曆上面,但我們一個一個把它們找回來了。因為我們不必再隱匿歷史,所以我們可以共同思索未來。希望這世界上每一個角落、每一片土地,都不要再有消失的日子。也祝福香港。」

陸委會北京啟動民主政治改革

6月3日,台灣陸委會透過新聞稿指出,中共當局於1989年以武力鎮壓在天安門廣場爭取民主自由的大陸人民,讓人民噤聲,至今仍遮掩真相;還強加香港國安法制違背「一國兩制」民主承諾等。

陸委會強調,北京的強制暴力、科技網格化監控關押,正在剝奪基本人權且變本加厲。

陸委會呼籲,北京當局應正視人民對自由民主的期盼,早日啟動合乎民主正義程序的政治改革,並重新審視「六四事件」歷史真相與真誠道歉,才能提升民眾福祉與文明社會之治理效能。

此外,陸委會再次聲明,北京當局應早日釋放2017年以來,遭不當審判和關押的台灣民眾李明哲先生,讓他平安返台。

台民間團體籲聲援港人抗爭 指中共殺人不見血

台灣華人民主書院與多名跨黨派立委和非政府組織6月3日舉辦中共「六四」屠殺31周年座談會,呼籲國際社會不再姑息和放任中共極權體制的向外擴張,特別是針對中共近期在香港強推的國安立法。

與會人士齊聲表示,此舉將使香港的法治與自由受到滅頂威脅。呼籲全球築起保衛自由的防線,加大對港人抗爭的聲援。

華人民主書院董事主席曾建元向《美國之音》表示,1989年中共在天安門的血腥鎮壓缺乏法源基礎,但今年即將立法完成的「港版國安法」將成為中共合法鎮壓香港的工具。

曾建元說:「這是所謂的殺人不見血,其實更嚴重。」

曾建元還表示,當年「六四」的鎮壓對象,僅限於天安門廣場抗爭的學生。但今年,每一個曾發表過與官方論調相左的香港平民或政治異見人士,都可能成為國安法追懲的對象,這將導致香港人心惶惶。中共在香港的恐怖統治氛圍也將更甚於1989年。

同時,與會者持續要求中共還原「六四」真相、針對當年的血腥鎮壓追責與平反。

學者:台灣紀念「六四」具意義 記憶跟遺忘的戰爭

座談會上,甫卸任陸委會副主任委員的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明祺認為,台灣對「六四」的紀念別具戰略意義。紀念「六四」,說明台灣不是一個鎖國式的民主,宣告「我們仍然願意記得『六四』,我們仍然願意促進中國的民主」;而只有民主的中國,才能讓台灣的安全獲得更大的保障,也讓香港獲得自由。

陳明祺教授引用了台灣中研院2日公佈最新民調,有高達73%的台灣民眾不同意「中國大陸政府,是台灣的朋友」,其中18至34歲者高達84%。

陳明祺認為,這是一場「記憶跟遺忘的戰爭」,「它(中共)在31年前對人民開槍,用坦克壓過那些追求自由、追求人權、追求民主的學生跟市民的身上」。台灣紀念「六四」,除了彰顯守護民主的意義,也是展現對威權政體擴張的抵抗。

台灣多黨立委聲援六四:極權是瘟疫

座談會上,台灣各政黨及民間團體代表一起喊口號:「極權是瘟疫,良心不是罪,抵抗極權,聲援香港。」

座談會主辦單位呼籲持續聲援在中共壓迫下,遭到傷害的人們,阻止「極權瘟疫」造成災禍重演,並大力聲援香港民主抗爭,築起保衛自由的防線!

民進黨立委范雲表示,如果中共持續專制,就無法確保台灣的民主自由。「如果我們連這樣的聲援的勇氣都沒有,我們害怕,不管是害怕經濟制裁,還是害怕政治的恐嚇,那我們如何希望全世界,不要因為中國的壓力,不管是經濟的或是政治的,跟台灣站在一起。」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認為,31年後的今天,大家意識到中共是侵害人權不手軟的極權國家。現在人們都看到中共政權剝奪人民的聲音、剝奪人民的言論自由,「隱匿疫情、決策錯誤,這些具有『中國特色』公共衛生的治理,如何深遠地影響到地球每個人。」

「因此中國的人權處境,香港的人權保障跟自由,這已經不是中(共)國內政問題而已,沒有人是局外人。」

施逸翔呼籲各國阻止中共極權擴張;救援香港、捍衛台灣民主自由,這是各國政府都要思考面對的問題,放任中共極權坐大,應已經成為各國難以控制的風險。@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