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殼上的螺紋大多數都是右旋的,螺紋左旋的蝸牛非常稀少;構成蛋白的基礎單元——自然界的氨基酸大部份都是左手性;構成RNA和DNA的糖分子,多數又是右手性的。

科學家好奇的是,在實驗室人工造出的糖和氨基酸分子,卻是左手性和右手性平均分佈的,為甚麼在自然界這些分子的手性呈現一種偏向性?

高能天體物理學家格洛布斯(Noemie Globus)在史丹福大學作為訪問學者期間進行的一份研究提出,這可能是地球上造就生命的時期,受到宇宙射線手性的影響。

格洛布斯說,大氣層反射大部份的宇宙射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少部份的透過大氣抵達地面,此時它們多數已經衰變為介子了。它們繼續穿透地面鑽入地下,衰變為電子。這些介子和電子也具有手性偏向,就是它們的磁場偏轉方向,仍然保留了太空來源粒子的手性偏向。

研究人員提出,地球在孕育生命的初期,這些分子的手性偏向應該也像人造分子一樣,左右手性平均分佈。可是在當時來自宇宙空間持續的、大範圍介子的照射下,生物分子中也逐漸出現一種手性的數量超過另一種,最後成為主導多數的情況。

研究者稱,現在已經無法將時間倒回幾十億年驗證來這個理論,但是研究人員打算在實驗室內用磁極化射線照射細菌,觀察磁極偏向是否會影響分子的手性偏向。這份研究近期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