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並未間斷,政府公布今年4月失業率為4.2%,與3月相比上升1%,截止目前,政府仍未見有失業救濟金推出。綜援權利大聯盟、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於今年5月18日至24日展開「疫情下綜援政策支援失業人士的意向調查」,對像為正在失業或於疫情曾失業的街坊。調查以口頭訪問和網上問卷形式抽樣進行,共調查了131份問卷,今日(5月31日)公布調查結果。

魔鬼在細節 租金超上限

政府聲稱為應對失業潮的爆發,放寬了綜援資產審查上限至一倍,為期半年,儘管如此,還是很多申請人因此領不到綜援。截至目前,月失業綜援申請宗數已經超過1,800宗,比2月份增加了1倍半。

有市民指,申請人未能領取綜援的原因不單因為積蓄超額,更可能因居住單位租金過高或擁有保險等而成為阻礙,體現不少民間團體和基層市民指出的「魔鬼在細節」。

調查發現,超過九成受訪者居住租住單位,接近五成家庭租金開支超出綜援租金津貼上限,反映綜援租金津貼水平與市場脫節。而政府曾表示申請綜援與租金開支並無關係,但受訪家庭中,部份以「租金過高」的理由被拒,除非他們搬往租金較低單位。

六成不願因綜援搬離租住單位

調查還發現,有超過六成受訪者不會為申請綜援而搬往租金較便宜的單位,原因有多方面,包括租約未到期、家中有長者或特殊需要人士不便搬遷、認為申請綜援為燃眉之急等。

此外,超過六成願意申請綜援的受訪者中,有八成不願為綜援而停止供保險,打亂其原有計劃,有些受訪者更預計年內會脫離綜援網等。

「綜援」有標籤 建議政府設失業援助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張志偉表示,政府的綜援系統主要針對對像是照顧一些生理殘障問題、健康問題、年齡問題的人士,「如果用綜援這個系統,照顧或處理一些突如其來的失業問題,完全是失招,並不對症。」他認為,這是香港政府必須正視的。

張志偉說,在整理數據的過程中,從失業人口結構中看到一些現象,「在2020年的第一季,其實從20至24、25至29歲的失業人數是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人數分別是22,000和21,900 ,而當中大學學歷失業人數有39,100人。可以想像在失業人口的結構裏面,如果讓所有的失業人口都領綜援,是不正常的說法。」

調查也發現,有86.9%受訪者希望申請失業援助金,僅13.1%希望申請綜援;有36.2%的受訪者因為「綜援」的標籤而不願意提出申請。

綜援制度制定於1977年,較為過時的制度與當前的現狀不符,有建議希望政府取消租金過高而拒絕申請綜緩的條件,並為申領家庭提供搬遷津貼和按金津貼。張志偉指,應該效仿外國設立「失業援助金」及「失業保障」制度,同時豁免計算已存在的保險價值,以幫助在疫情下失業的家庭渡過時艱。@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