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曼哈頓下東城的華埠,曾經是個那麼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的地方,但在2020年的這個春天裏,這個美國最古老的華人聚集地卻顯得異常安靜。街道兩旁的商家招牌還是花花綠綠,唯獨缺少了人。
自從上個月中旬州長下達了居家令之後,絕大多數的紐約人都老實地待在家裏。據谷歌公司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曼哈頓的公園及公交站出現的人數比平時下降了80%。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是做著州長規定的「必需」的工作的,比如收垃圾的清潔工。
4月8日中午12時一過,位於麥迪遜街49號的華埠商改區BID的大廳內,12個垃圾清理工開始埋頭吃飯。
今天的午餐是意粉條,配麵包、沙律還有甜點,是附近的鄰居蔡孟伶和張英華兩位姑娘自己在家做完送來的,她們在每一個紙製的食品袋上寫上了「Thank You For Your Serve」幾個字,底下還畫了一個「心」的圖案。
孟伶說,建立這個組織最開始的初衷源於2003年的沙士流行病。那時儘管她還很小,也記得父母的飯店因為疫情倒閉,以及當時那種對中國人歧視的氣氛。張英華小時候也有過被欺負的經歷,因此兩人都特別喜歡華埠和法拉盛社區的華人文化環境,在那裏她們感到舒適和親切。
這次中共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爆發以後,唐人街飯店紛紛關門以及人們對華人面孔的歧視和疏遠,彷彿上次沙士的記憶又回來了,她們感到非常痛心,於是共同成立起「桌到桌」組織,立志幫助華人小商家以及社區弱勢群體。
「但是當我們剛想實施這個計劃的時候,紐約市規定飯店必須關門。」孟伶說,於是她們就想別的辦法「來回饋華埠」。最後她們決定,自己在家做飯,給需要的人送去。
上周兩人與華策會(CPC)合作,給老人中心送去了120份盒飯,她們說老人們讓她們想起了她們的第一代移民祖父母們。
今天,她們又給華埠BID的清潔工們提供了午餐,說「要謝謝他們每天都來這裏,幫助我們清潔和保護華埠。」
蔡孟伶說,雖然她比平時給自己賺錢的時候還忙,但是當她看到周圍的人都在互助的時候,感到很感動。
「人不能總想著自己,那樣會總看到自己的辛苦,不能看到其實自己比別人還幸運,比如有很多人沒有家庭。我們就想儘量去幫忙,如果別人看到我們女孩子都可以做很多事,也許別人也會去幫助他人了。這就是同情心,大家團結起來互相幫助。」
災難中互助體現紐約人精神
吃完午餐後,清潔工們走出辦公室準備工作。布朗士居民萊特(Winston White)在華埠BID工作已經三年多了。疫情爆發後他一直在第一線做清潔工作。
「好多商店關門,讓我們得不到足夠的物資;因地鐵按固定時間跑,上班也很困難,有時連中飯都趕不上,很多事情需要做,很難實現我們要達到的目標。」他談到疫情對工作的影響時說。
在這種情況下還必須在第一線工作,這是個喜憂參半的事情。
他說,「工作總是讓我們保持活力,保持良好的動機和誠信,工作是必須要做的,總得有人做工作,不幸的是我們是在前線做工作的人。我們在前線要把這個地方變成好地方,讓人們呼吸到新鮮空氣,我們必須得做。」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失去工作,沒有收入養活家庭了,而我可以保留這份工作,這總是一種榮幸和賜福,我要感恩的。」
萊特說,2001年9·11的時候他就在下城這裏,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他認為紐約人現在還生活在那次恐襲的「後遺症」當中,就又碰上了這個全球大瘟疫流行。
「無論結果可能如何,我們每一個人都將遭受痛苦。我們只希望給每一個人提供最好的幫助,讓他們活下來,儘最大努力讓人保持健康,隔離、待在家裏,做正確的事情,遵守這些規定,努力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好一些。」
萊特認為在災難中互相幫助、共度危機就是紐約人的精神。
「紐約人是外向的,直言不諱的,遇到災難總是團結在一起。我們一直打算互相幫助——這就是紐約客的精神。」
在記者準備離開的時候,附近銀行的人給BID清潔工送了400瓶洗手液。
「我們很感謝他們。」一個叫司徒的華人清潔工說,在疫情中他也在幫助別人,比如替別人工作,代人上班,「就是互相幫助嘛。」
他說,他們現在最缺少的是口罩,其它方面都很滿意。「我希望疫情快些過去,讓人們都回到工作崗位。美國的經濟發展起來,我們就有好日子過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