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李堂」字面意思看似讓人噤聲,這是說仇家恩怨嗎?

東漢時,有一人做了一件事,以為別人不知道,楊震當即以「四知」棒喝。您知道是哪「四知」嗎?

載運麥子的舟船本行於水上,怎會成了家族的堂號「麥舟」?

讓我們一一道來吧!

噤李堂

黃鶴樓是仙跡勝地,傳說中蜀漢大將軍費禕在黃鶴樓飛升,後來又乘黃鶴歸來。《南齊書》志第七記載,仙人子安曾乘黃鶴經過此樓上方。《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也記載,呂洞賓「登黃鶴樓,以五月二十日午刻升天而去」。在很多的人心目中,黃鶴樓是成仙了道的聖地。

唐代崔顥(約公元七零四~七五四年)留下名作《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氣勢雄大,與黃鶴樓「天下絕景」相得益彰,從而名震天下。《滄浪詩話》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後來,「詩仙」李白登臨黃鶴樓,看到崔顥的詩文,由衷地慨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噤李」,指謙遜的李白欣賞崔顥詩才,不在他的題詩上開口吟詩。李白甘心讓賢,不與他人爭鋒芒,於是未題一字,就下樓而去。這就是「崔顥噤李」的由來。後來,崔氏族人以此自豪,故而以「噤李堂」作堂號。

四知堂

東漢時期有一位名臣楊震(公元五十九年~一二四年),因其博覽群書,被當時的儒士稱為「關西孔子」。他曾教授學生二十多年,沒有接受州郡官府的徵召。

鄧皇后的哥哥鄧騭大將軍,禮賢下士,為國引薦了不少賢才,他推薦了何熙、李嗔等人在朝中任職。當時,楊震、陳禪等人譽滿天下,受到百姓的尊敬。鄧騭聞訊後,就派人攜帶聘禮徵召楊震、陳禪等人,做自己的幕僚。後來楊震出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

在去東萊郡的路上,經過昌邑。此縣的縣令叫王密,昔日曾受到楊震的推薦,所以一直對他心懷感恩。聽說楊震路過昌邑,王密就於夜裏看望他。

王密帶了十斤黃金,作為饋贈楊震的禮物。楊震看罷,說道:「老友了解您,您卻不了解老友,為甚麼呢?」

王密說:「反正是在夜裏,不會有人知道的。」楊震說了一句話,後來成為千秋美談。他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聽罷,只好慚愧地出去了。

楊震秉性公正廉潔,他的子孫飲食簡樸,出門則步行。有的老朋友勸楊震為子孫置辦產業,楊震終是不肯。他說:「讓後世稱他們為清官的子孫,以此作為遺產,不也是很豐厚嗎?」

「四知」美談千古流芳,楊氏後人引此為榮,於是以「四知」命名堂號,追憶先祖美德。人能以誠立身,不愧天地,這份獨特的遺產,千載不朽。

麥舟堂

范仲淹(公元九八九~一零五二年)在睢陽任職時,讓他的兒子范純仁去姑蘇運了五百斛麥子回來。純仁收好麥子,返還的途中,路過丹陽,遇見了父親的好友石曼卿(石延年,字曼卿)(公元九九四~一零四一年)。

石曼卿說在丹陽已經待了兩個月了,在這兩個月內,他的父母、妻子相繼病亡。石曼卿身無餘財,無法入殮亡故的家人,所以一直滯留在此地。范純仁就把裝有五百斛麥子的船交給他,而他自己則騎著馬回去了。

回到家中,范純仁拜過父親後。范仲淹問他在東吳的事情。純仁回答:「在丹陽遇見曼卿,他的三位至親去世了,一直未能殮葬,不得已滯留在丹陽。也沒有郭元振[注]這樣的義士可以幫他,所以束手無措。」范仲淹說:「那為甚麼不把麥舟給他呢?」范純仁說:「已經交給他了。」

這就是「麥舟之贈」的由來。後來石曼卿將錢歸還范家父子,范仲淹沒有接受,於是他在丹陽附近造了「七里橋」(後名「麥舟橋」),以銘記這份恩德。范家父子的義舉也成為後世的一段佳話。

北宋慶曆二年(一零四二年)正月,名相富弼為《麥舟圖》題詩曰:

「東吳汕客夫蓉主,家有三喪愁未舉。睢陽南來美少年,逆旅相逢泣相語。世無援賑空嘆吁,意氣激烈當如何。麥舟五百豈足惜,一旦委贈寧躊躇。歸從便道獨徒步,懇懇趨庭道鄉故。片語相符唯諾問,千載令人長嘆慕。噫公盛德天下聞,當朝柱石稱元勛。麥舟義高非所重,後之議者徒紛紜。」

後來,范家後人為緬懷祖上美德,就以「麥舟堂」命名堂號。

《新唐書‧郭元振傳》記載:郭元振十六歲那年,與薛稷、趙彥昭同在太學讀書。有一天,家人為他送來四十萬錢。這時,有一個穿著喪服的人來到他的門前,請求他的幫助。那人聲稱:「我家祖宗五代都沒能安葬,希望您能接濟我,讓我能辦完這件喪事。」郭元振聽後,也沒有問他姓名,就把家人送來的錢全部送給了他,毫無吝惜之情。◇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